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工业空间集聚的门槛效应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拓展模型
本文关键词: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工业空间集聚的门槛效应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拓展模型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集聚 动态比较优势 门槛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
【摘要】:近年来,中国在演化的比较优势下逼迫经济快速走向刘易斯拐点,势必对工业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构造了一个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的空间经济学拓展模型后,使用1990~2011年31个省际产业面板数据,可分析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聚集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比较优势对产业集聚呈正相关影响,但物质资本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后,劳动力对产业集聚呈负相关影响。劳动禀赋与产业聚集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物质资本存量的影响下,劳动力集中指数与产业集聚间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China forced the economy to the Lewis inflection point, which is bound t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atial economic expansion model including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Using 31 provincial industrial panel data from 1990 to 2011.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bor forc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material capital stock reaches a certain threshold.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abor force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capital stock, labor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ve significant threshold effect.
【作者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GA790091) 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5041005-5) 晋城市项目(201501004-23)
【分类号】:F424;F224
【正文快照】: 定稿日期:2015-07-12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工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突出,形成以东部沿海为中心,中西部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1][2]工业在东部地区的过度集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短缺和集聚效应递减,这不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能;;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3期
2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3 刘修岩;贺小海;殷醒民;;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4 赵增耀;夏斌;;市场潜能、地理溢出与工业集聚——基于非线性空间门槛效应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11期
5 范剑勇;;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6 钱学锋;熊平;;李嘉图比较优势、特惠贸易安排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7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8 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年03期
9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空间面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10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郑颖;高真真;;浅析失地农民家庭收入现状及相关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4 李丽;管卫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产业一体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5 汪飞;何海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6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沈宏亮;;西部制造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支撑路径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8 彭荣胜;;区域协调与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两区域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9 马丽君;孙根年;;江苏省国际国内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及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10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刘玉;孙文远;裴育;;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益分配:基于Stackelberg竞争博弈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光宇;;中国内陆欠发达省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分析——以吉林省为例[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7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曾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差异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苗华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丁秀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农户就业选择机制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卢靖;附加价值来源转化:基于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范英;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晋川;战明华;;聚集效应、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城市增长机制的重构——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古典模型的拓展[J];财经研究;2006年01期
2 李强;聂锐;;环境规制与中国大中型企业工业生产率[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4 任丽军,尚金城;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生态合理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5 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6 李钢;马岩;姚磊磊;;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3期
7 袁鹏;程施;;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2期
8 于峰;齐建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8期
9 姚远;;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10期
10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军山;张立军;;金融发展门槛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2 李平;宫旭红;张庆昌;;工资上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存在性及门槛效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师荣蓉;徐璋勇;赵彦嘉;;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3期
4 陶韬;;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及检验[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管福泉;刘剑锋;蒋琴儿;;浙江省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析法[J];企业经济;2014年07期
6 韩玉军;陆e,
本文编号:1371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7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