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厌恶与竞争意愿匹配效应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竞争意愿 落后厌恶 领先厌恶 公平偏好模型 实验室实验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于竞争机制激励效果的研究,还主要聚焦在获胜者奖金设置区间、竞争人数等外在因素,较少关注个体偏好与竞争机制的相互匹配效应。笔者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通过设计需付出真实努力的工作任务和不同工资方式的实验来测度人们的竞争意愿,考察落后厌恶、领先厌恶与竞争意愿的作用机制,从公平偏好理论视角探寻参与者特征与激励机制的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落后厌恶抑制了人们的竞争意愿,领先厌恶则不影响人们的竞争意愿;(2)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选择锦标赛工资形式的比例分别为54.762%和22.500%,被试竞争意愿较弱,且存在性别差异;(3)本实验中的被试较少关注他人及社会福利,表现得较为自利,其在修正的独裁者博弈中往往选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分配方案,而非双方都均等的分配方案。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竞争强度的激励机制会导致部分高能力参与者没有被甄别,组织利用锦标赛等竞争性激励机制时,需要考虑其使用环境、参与者的社会偏好等。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winner bonus set interval, the number of competition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matching effect between individual preference and competitive mechanism. The author follows the paradigm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hrough the design of real hard work tasks and different wage patterns of experiments to measure people's competitive will, to examine the backward aversion, leading aversion and competitive desire of the role of the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 preference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1) backward aversion suppresses people's competitive will, while leading aversion does not affect people's competitive will. (2) the propor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choosing the salary form of championship was 54.762% and 22.500, respectively. The competitive will of the subjects was weak and there was a gender difference. 3) the subjects in this experiment pay less attention to others and social welfare, and show more self-interest. They often choose their own profit maximization distribution scheme in the revised dictators game. Based on this,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high competition intensity will result in some high ability participants are not screened. When organizations use competitive incentive mechanisms such as tournaments, they need to consider their use environment, participants' social preference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员工的偏好与信念特质——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研究”(71172068)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新生代知识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理:互惠公平和组织信任视角的行为范式研究”(14B630029) 河南工业大学社科繁荣计划项目“组织信任、偏好特征与员工创新行为研究”(2013FRJH01)
【分类号】:F243
【正文快照】: 一、引言依据相对绩效进行奖励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如锦标赛等提供一定数量的职位晋升或者额外的奖金,这些竞争性激励机制不可避免地将参与者分成不同的等级,产生事后收益不均等现象。公平偏好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绝对收益,还会关注自身收益与其他参与人收益之间的差异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叶烽;;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2 宋紫峰;周业安;何其新;;不平等厌恶和公共品自愿供给——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初步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12期
3 秦永恒;万迪f ;张雅慧;姜帆;;羊群行为激励作用的实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4 汪崇金;聂左玲;岳军;;个体异质性、预期与公共品自愿供给——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实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2年08期
5 张雅慧;万迪f ;付雷鸣;;基于投资者关注的媒体报道影响投资行为的实验研究[J];系统工程;2012年10期
6 周业安;左聪颖;陈叶烽;连洪泉;叶航;;具有社会偏好个体的风险厌恶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6期
7 连洪泉;周业安;左聪颖;陈叶烽;宋紫峰;;惩罚机制真能解决搭便车难题吗?——基于动态公共品实验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年04期
8 聂左玲;汪崇金;;公共品实验中策略性方法的有效性检验——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实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年12期
9 侯幸;胡又欣;张彤;;车牌拍卖的实验研究[J];财经科学;2013年12期
10 于同奎;王瀚;雷靖;冯瑾;;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Yang Zhi-qiang;Shi Ben-ren;Shi Shui-ping;;中国企业文化情境下管理人员社会偏好的甄别——超越自利人假设的实验研究[A];国际化与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海巍;;存款保险及可观测度对银行挤兑的分析——基于z-Tree软件平台的实验方法[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章平;知识异质性个体间策略指导与学习行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征争;不同条件下过度自信CEO薪酬合同设计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范良聪;实验经济学兴起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叶烽;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谭飞燕;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转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侯幸;交通拥堵定价与车牌分配方式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侯如靖;供应链契约协调与社会偏好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涛;证券市场价格限制机制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韩斌;渠道学习对渠道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学习过程的动态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3 楼扬;实验方法下信息不对称和操纵对预测市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4 谢娉;第二方惩罚与第三方惩罚的产生机制差异比较[D];浙江大学;2013年
5 郭PrPr;不同信息条件下的搭便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徐燕;无知之幕下的个人风险偏好与社会偏好[D];厦门大学;2014年
7 朱峰;确信与否?[D];厦门大学;2014年
8 郑巍巍;信息与采购竞价中的互利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王佳伟;不同形式的榜样式领导对公共合作的激励作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10 施婕妍;第三方二阶奖惩机制对奖惩规范和合作规范建立的作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文彦;厉才茂;;社会融合: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和共享发展的唯一途径[J];残疾人研究;2012年03期
2 朱仁崎;孙多勇;彭黎明;;组织公平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J];系统工程;2013年06期
3 汪新艳;廖建桥;;组织公平感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4 张爱华;;残疾人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的再考察——以南京市肢残人为例[J];理论界;2012年06期
5 赵丽华;张再生;;高校毕业生心理资本、工作嵌入与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方;郝若平;刘红云;;职业选拔情景中被试作假的实验研究[J];晋阳学刊;2010年02期
2 郑雪;汉、黎、回、蒙古和鄂温克族成人认识方式的比较[J];民族研究;1996年01期
3 一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年02期
4 赵彤;张奇;;影响9点问题解决的关键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5 Barnett,lynn A. ,肖晓滢 ,王耘;幼儿通过游戏解除烦恼[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03期
6 王志丹;;催眠暗示对情绪麻木的影响[J];阴山学刊;2012年04期
7 ;测验目标[J];中国考试;2003年Z4期
8 王彦;李廷黎;冯华润;唐晓艳;;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纵向研究:适合度和努力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9 岑国桢;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3期
10 王益明;行为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评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清芬;沃建中;陈浩莺;;记忆状态下中小学生脑波超慢涨落特点变化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牟炜民;;观察点、场景内在参照系与场景识别[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颂;;双因素理论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孟庆茂;;再认的指标及其关系[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5 汪安圣;邱子磊;;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和知识结构的成份分析[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6 施媛媛;蔡华俭;;中国人还有仁爱吗?——人脸感知为我们提供了证据[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杨钦淋;张庆林;;态度对中国学生面部表情模仿行为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方颖;于长宇;陈艾睿;张明;;他人可视状态推断对注视追随的调控[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简小珠;;logistic模型的c,γ参数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查子秀;;3—6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上海之通人事测评技术研究所 孙黎明;评价中心的评价形式(一)[N];组织人事报;2002年
3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平面广告的认知与偏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毛伟宾 于睿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我们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进行记忆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纾 李跃然 苏寅 饶俪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怕浪费心理或阻碍信息共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刘爱萍 李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卫杰;先否定后表扬我们为何更高兴[N];北京科技报;2005年
8 袁博 陆建伟 黄亮 王益文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社会博弈决策中的“人情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公平偏好:行为、心理与进化视角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杨昭宁 侯书伟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面孔特质预测竞选结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光莉;公平启发式理论的系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青春;“多少”概念判断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欢;类别学习中的文化差异[D];中南大学;2010年
4 闫京江;碰撞时间估计任务中不同线索的作用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声涛;几何类比推理测验用于认知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邱琴;类比推理的转换机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君;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楠茶;心智游移和注意网络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梅;幽默感对压力的调节作用:效果及其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细红;不同的数字表面形式的认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佳佳;感恩对独裁者游戏中公平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铖;非均衡“多人共决”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新珠;性别助长和注意力方向的调节作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5 李小平;十文钱问题思维机制初探[D];西南大学;2006年
6 徐伟丹;自我人脸认知中结构信息的作用规律和特点以及与他人人脸认知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张琛;动态两难对策中竞合行为若干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贾秀芬;非计划购买过程中的调节匹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D];宁波大学;2011年
9 葛子森;来源记忆与定向遗忘的关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志静;不同清晰度下各类面孔信息对面孔识别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9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8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