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04 12:14
本文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金融稳定 宏观经济 实体经济 新常态 出处:《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是一篇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影响的专题研究。1996年我国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央行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并不断加强SHIBOR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地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截至目前实现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全放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以及大额存单制度,这些制度政策的出台均显示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但是,总体而言利率非市场化因素仍然存在,是制约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推进利率市场化,通畅利率传导机制,对于金融稳定及宏观经济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转变经营模式。第三,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实现间接化、市场化的宏观调控。第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就业难问题。第五,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但是,利率市场化是否一定会加大金融稳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究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人们的看法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另外,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理论和实务界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利率管制期间的利率政策效应问题上,这些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重点应该放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及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上,特别是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这些领域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利率市场化影响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的一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利率决定理论、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利率传导机制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等。总的来看,这些理论对于分析我国现行利率管制的弊端以及放开利率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对于我国应如何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及如何发挥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3章,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为借鉴西方已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本章首先对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影响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都出现了利差缩小、融资结构变化、短期内银行风险提高以及资产质量恶化等风险。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通常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采取了成立存款保险机构、加强监管以及发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等措施。第4章,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本章首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的挑战,梳理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商业银行价格竞争和风险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压力测试的方法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进而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非银行金融的影响,包括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等。最后给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保持金融稳定的建议。第5章,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本章首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不同产业以及居民的影响,然后从两方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一是基于动态随机均衡模型模拟我国产出及通胀对于利率冲击的响应。最后,基于本章的实证分析结论,给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章,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章基于利率市场化对消费与投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首先,在分析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时,使用了金融深化模型和三变量因果关系模型来检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深化的影响,以及金融深化是否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然后,运用非线性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风险。第7章,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影响。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告别了过去三十多年的持续超高增长过程,进入了一个比超高增长过程低一个层次的国民经济成长新阶段,即"新常态"。这就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利率政策的调整也要顺应这个新常态。为此,在前几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思考和对比分析了新常态下继续实施利率管制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各自可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利率在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上是本文的主要框架。总的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其显著提升了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对资金的配置及使用效率。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不容乐观,在此环境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也需要建立能够迅速和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资金价格机制。第二,应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为利率市场化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伴随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和金融等一系列改革共同推进的渐进过程。完全利率市场化需要竞争充分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完善的货币市场、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准入与退出机制。第三,应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是短期内存款利率将呈上升趋势、利息差缩窄可能性大的风险;二是金融资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的风险;三是银行间竞争加剧的风险;四是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强的风险。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本文给出的建议包括:(1)利率市场化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2)我国要借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结构优化;(3)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契机,加速经济结构转型;(4)继续建设并完善新的基准利率体系;(5)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为好;(6)持续加强针对性的风险管控;(7)合理协调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放开银行业准入限制的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入利率市场化虚拟变量,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定价和风险的影响;第二,更加全面地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非银行金融的影响;第三,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随机均衡模型对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是,由于受到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有以下两点不足:一是本文未能分阶段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每个步骤的路径和风险给出分析及建议;二是本文未对美国及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special study on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n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acro - economy . In 1996 , China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market - oriented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 which opened up the interest rate of interest rate in monetary market . This chapter first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financial stability ,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financial stability .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price level . ( 3 ) 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the pricing and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s studied by means of market - 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F123.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冰;;加强党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4期
2 颜廷学;;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时代教育;2015年01期
3 董春岩;;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J];电子制作;2014年22期
4 蔡静康;;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影像中南”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年05期
5 贾东海;;浅析学风与环境建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2015年12期
6 黄公羽;单曦林;;新型文化创意产品对高校文化传播设计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6年02期
7 白艳姝;;高职院校“美丽”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丛刊;2016年30期
8 王意日格乐吐;萨日娜;;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山西青年;2016年24期
9 郑远平;;偏僻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探究[J];同行;2016年08期
10 高有涛;;高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年02期
,本文编号:1490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9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