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定量指标与标准数据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03-26 12:30

  本文选题:农业劳动力转移率 切入点:农业劳动比重下降速度 出处:《经济评论》2015年02期


【摘要】:本文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数据标准化的前提是设计适当的定量指标。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所需要的指标首先是农业劳动占总劳动比重即农劳比;农劳比的差分为农劳比下降速度;后者的差分又是农劳比下降加速度。这三个指标都是统计学的可观察量。但真实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是不可观察量。替代性的另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建立在农业劳动力和社会总劳动力两者自然增长率相等的假设上。利用总劳动增长率资料,该转移量亦成为可观察量。这一转移量和总劳动力之比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由此定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率恒等同于农劳比下降速度,所以转移率也变成可观察量。利用这些指标和中国的统计资料,本文提出1953-201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年度数据。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data. The premise of data standardization is to design appropriat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he difference of the ratio of agriculture and labor is the decreasing speed of the ratio of agriculture and lab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latter i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cline of the ratio of agriculture to labor. These three indexes are statistically observable. But the real amount of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is unobservable. Another alternativ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is based on agricultur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natural growth rates of both the industrial labour force and the total social labour force are equal. This transfer amount is also observable. The ratio of this transfer amount to the total labor force is the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rate. 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by this definition is always the same as the rate of decline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ratio. Therefore, the transfer rate also becomes observable. Based on these indicators and China's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ong-term annual data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labor migration from 1953 to 2012.
【分类号】:F323.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2 韩明希,张忠任,,王荣;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合理度[J];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02期

3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7年05期

4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5 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6 严浩坤;徐朝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06期

7 池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8年04期

8 郭熙保;农业剩余劳动及其转移问题:理论思考与中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2002年12期

9 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J];世界经济;2005年08期

10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许为;中国农业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式演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2 王秀芝;尹继东;;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3 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4 孙自铎;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与缩小论者商榷[J];调研世界;2004年12期

5 张车伟,蔡f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6 范从来;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目标[J];管理世界;2000年06期

7 赵伟;马瑞永;;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再认识——基于增长收敛微观机制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8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9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10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武治国;转轨中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庆华,孔凡克,丁言强;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地方政府的作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李爱伶;我国劳动力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2期

3 迟爱敏,秦玉良;重新审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选择[J];乡镇经济;2005年07期

4 叶琪;农业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与农民长期增收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5 黄安余;大陆与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6 阎华荣;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05年04期

7 李鹏;谭向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及借鉴[J];世界农业;2006年03期

8 曹兰英;;从“民工荒”解析政府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责[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9 祝琳;;关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48期

10 马会娟;王维;黄永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训芳;;新疆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问题研究[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会议半场问答[A];2012年冬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2期)[C];2013年

3 韩明希;王荣;;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流动[A];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C];1990年

4 张笑寒;;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转移[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董国辉;徐惠萍;;农机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畅 通讯员 刘继文 孟亚军;丰宁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愈万人[N];承德日报;2012年

2 守新 翠艳;滦县就业局力促农业劳动力转移[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3 记者 蒋萍;去年我区农业劳动力转移76万人[N];华兴时报;2010年

4 郑云阳;应提倡使用农业劳动力转移指标[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杜磊;劳务输出闯出致富新天地[N];伊犁日报(汉);2010年

6 记者 吴丽丽;农村“娘子军”转移就业人数陡增[N];银川晚报;2010年

7 楚雄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卜德诚;我州开展国际劳务输出的探索与实践[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驻站记者 孙立梅 通讯员 张宝军;元宝山区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主阵地[N];赤峰日报;2011年

9 记者 吴量亮;130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N];安徽日报;2011年

10 靳泉;我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历史新高[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吉俊;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岩;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谢恒;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孟晖;城乡劳动力双重过剩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D];郑州大学;2005年

4 战冬娟;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张磊;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郭慧敏;张家口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三农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刘兵;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许传永;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兰;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武治国;转轨中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7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67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