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8 18:06

  本文选题:城镇化 切入点:生态足迹 出处:《山东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摘要】:本研究基于快速城镇化视角,以安徽省2010~2013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全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时期内,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由2.5735 hm~2/人增长到2.757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3473 hm~2/人减少到0.3444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表明安徽省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同时运用GM(1,1)模型对2014~201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安徽省生态赤字继续增加,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nhui Province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resource accounts and energy accounts from 2010 to 2013 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rovince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nhui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2.5735 hm~2/ to 2.7579 hm~2/,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ecreased from 0.3473 hm~2/ to 0.3444 hm~2/,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increa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is facing a challe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per capita of Anhui Province are predicted by using the GM1 / 1)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Anhui Provinc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continue to deteriorate, s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nhui Province will continue to deteriorat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ecological deficit.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38)
【分类号】:F205;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侍远;孙世群;;2005~200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J];安徽化工;2011年05期

2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3 王永平;张瑜;黄海燕;;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4 柴志敏;刘小英;李富忠;;2003-2007年山西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5 张涛;张静;蒋洪强;沈红军;邓爱萍;;江苏省快速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影响及压力测算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年01期

6 曹淑艳;谢高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7 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在江苏省耕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年10期

8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9 邱寿丰;朱远;;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的福建省生态足迹研究[J];生态学报;2012年22期

10 刘民培;朱嘉晔;颜洪平;;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保护研究①——以海南省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娟;重庆市生态足迹综合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维品;建筑业科技进步预测与规划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3年01期

2 邹颖;郭世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余建国;张宏武;;生态足迹的修正模型研究前沿与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4 米雪晶;韩春鲜;;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5 李玉霞;肖建红;陈绍金;;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刘清欣;;河南省第一产业碳足迹在产业间传递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7 刘东武;;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秦皇岛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甄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比较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9 王红;黄英;娄昭;;喀斯特山区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顺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10 祁永寿;王建军;张承亮;张晟义;;基于投入产出法的青海省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鲍翊平;P2P环境下演化的信誉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吴煜;企业QHSE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沛然;汽车排气消声器设计技术研究及其专家系统开发[D];重庆大学;2011年

5 魏军英;基于WEB服务的中小企业制造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殷峻暹;城市防洪与供水模糊集与风险分析理论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李宗坤;土石坝结构性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廖瑞金;变压器绝缘故障诊断黑板型专家系统和基于遗传算法的故障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于义彬;水资源系统风险管理与优化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华磊;丁家坟滑坡失稳机制及变形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婧雅;基于改进的灰关联分析理论与Elman神经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邹金伶;基于环境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怀化市绿色GDP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卫青;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寅玲;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董丽;泰安市旅游饭店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蕴韬;保税物流中心货量预测及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鲍陈希;区域公交化旅客运输组织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胡添虹;上海市崇明岛生态足迹时空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伟庆;马春;鞠美庭;李洪远;冯海云;;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3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4 尚海洋;徐中民;;甘肃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5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年03期

6 刘钊军;胡木春;;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2年03期

7 陈栋生;;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思考——以河南等省为例[J];当代财经;2010年12期

8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9 周嘉,尚金城;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10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弋筌;海南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相互关系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键;;海南省生态足迹地域分布与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2 尉蔚;;中国生态足迹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6期

3 郑欣;程久苗;;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4 周吉光;陈安国;丁欣;;区域生态足迹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基于2000年—2009年安徽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曲艳伟;;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年10期

6 张雷;李月宾;;内蒙古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3年05期

7 刘晟天;;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思路改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5期

8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年10期

9 孙兆敏,刘世新,任世春,韩清芳,李永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一点认识[J];西北农业学报;2004年01期

10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公华林;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春霞;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性定量评估与预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建兴;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与地理分布[D];东北大学;2005年

4 周晔;广西沙田镇农村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何欢;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评价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冯科;基于GIS和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柳阳;甘肃省生态足迹分析评价[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8 刘春妮;西安市交通生态足迹分析及机动车出行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户朝雪;崆山白云洞风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敏;基于生态足迹的云南省生态适度人口空间格局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7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77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