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经济联系强度 + 城市流强度 ; 参考:《燕山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在市场、产业、基础设施、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发展障碍。因此,本研究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出发,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阐述了城市群的基础理论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障碍,从而为接下来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大部分首先对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进行修正,,分别对“城市质量”和“经济距离”指标体系进行选取与构建;其次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城市质量”;再次计算出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与经济隶属度;最后判定出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 第三大部分首先阐述城市流强度模型;其次计算城市群各城市主要产业部门区位熵;再次得出城市流倾向度以及城市流强度;最后判定出城市群中各城市优势产业及外向功能联系等状况。 第四大部分从实证研究结果出发,将京津冀城市群与国内另外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对比,并从中借鉴经验;再以解决现存问题为主要目的,提出增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的调控策略。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In recent years,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However, there are som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in market,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and so on.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tial interaction, this study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statu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spatial relationship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cal routes,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obstac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expounded,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second part first modifies the model of economic connection strength, selects and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quality" and "economic distance" respectively, and then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urban quality".The economic connection intensity and the economic membership degree of each city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calculated again, and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among the cit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finally determined.The third part first describes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then calculates the location entropy of the main industrial department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n obtains the degree of urban flow tendency and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Finally, the dominant industries and outward functional connections of citie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determined.The fourth part starts from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compares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with the other two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the main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to strengthen the spatial economic connec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怀滨,陈凡,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3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4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5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6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7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8 李英杰;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9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10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9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4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