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武汉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12:14

  本文选题:武汉市 + 居住空间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个核心要素,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对于解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结构发产生了深刻的演变,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在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大背景下,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开展以实证为主的武汉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了解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优化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中建设“宜居城市”和“创业城市”的目标要求。 全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在总结武汉市城市空间演变的基础上,从时间角度归纳出武汉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征及动力机制。第四部分从空间角度分圈层研究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布局现状以及扩散趋势,发现居住与就业均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第五部分是就业与居住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这部分首先通过对武汉市2007-2011年就业与居住的人口数据分区、分圈层两个尺度进行异速增长模型模拟,测度在扩散过程中居住和就业人口增长是否同步,进而通过对三个圈层的博内特模型模拟进一步揭示武汉市在郊区化背景下居住与就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第六部分归纳武汉市目前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减少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结论表明:居住人口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心集中、近郊组团、远郊分散的布局形态。并且处于郊区化的过程中,形成中心填充外围扩散的态势。就业人口形成了从老城区向外围新城区、远城区递减的趋势。在居住和就业扩散过程中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新城区成为就业和居住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存在着居住和就业双向引导的因果关系。根据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的关系,总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从改善交通状况、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缓解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Abstract]:As two core element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and the causality of their interaction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deconstru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profound evolution.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e urban space of Wuhan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in Wuh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Wuh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o optimize the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elps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livable city" and "entrepreneurial city" in the master plan.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seven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s of this study.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Wuhan, the third part sums up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in Wu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In the fourth par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iffusion trend of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are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and it is found that both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spread to the suburbs.The fifth part i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mployment and living space.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rt firstly simulates the growth model of different speed by dividing the population data of employment and residence in Wuhan from 2007 to 2011, and measures whether the growth of resident and employed population is synchronous in the process of diffusion.Furthermore, through the simulation of three layers of Bonnet model, the causal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space in Wuhan is further revealed in the context of suburbanization.The sixth part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Wuha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shortcoming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 population is centralized, with groups in the suburbs and scattered in the suburbs.And in the process of suburban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er filled the peripheral diffusion situation.The employed population has form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old urban area to the outer new urban area.In the process of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diffusion, the phenomenon is out of step. The new urban area is the most active area of employment and residential activities, and there exist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the effe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and the traffic conditions are improved.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and optim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uburb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子若;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广东经济;2002年08期

2 刘少丽,陆玉麒;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研究[J];江苏商论;2005年03期

3 方维慰;;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4 刘春华;;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J];南方建筑;2006年01期

5 邢忠;陈诚;;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6 孟宁;商亚楠;;从单中心到双核——晚清济南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9期

7 张王雁;潘庆;;芜湖市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2期

8 苏萌;吴昊天;徐們;;多中心组团型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以天津滨海地区为例[J];城市;2011年08期

9 赵静媛;蒲海鹰;;天津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影响分析[J];知识经济;2012年02期

10 苏莹莹;;邯郸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发展路径[J];城乡建设;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邹莹;田冬林;郭凯;李鑫;李铁鹏;;基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选择[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大伟;黄薇;;复杂性理论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洁;刘晓虹;贾进;;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选择——以济南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博;程英男;;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闫晶晶;;西安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曹国华;;基于公交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亚文;;工业转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以太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柳;温荣晓;;谈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9 陆邵明;;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10 黄光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崔凌云;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将大幅调整[N];兰州日报;2014年

2 邵德化;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市政府研究室 高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认识[N];常州日报;2010年

4 赵燕菁;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实例[N];南方周末;2004年

5 张新民 杨仲义   ;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N];天津日报;2004年

6 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局;坚持规划理念创新 服务创新 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晓晨;积极稳妥推进改造工程[N];威海日报;2007年

8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魏伟 张俊良;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马艺轩;打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4年

10 李传良 鸡西市副市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伊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减载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3 高峰;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樝;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荣;从煤矿城市到山水城市[D];东南大学;2004年

7 牛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刘露;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强;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绩效评价[D];兰州大学;2012年

2 石会娟;“破”与“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静秋;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控与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杰;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群力;基于城市功能扩散的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林红;遂宁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协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高洁;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淄博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基于交通效率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D];长安大学;2010年

9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桥;上海市工业用地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4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54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