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基于浙江省的研究
本文选题:系统动力学 + 区域技术创新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10期
【摘要】:利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反馈特点,在分析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反馈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仿真研究。研究发现:(1)增加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占比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增加"政府科技拨款占比"和"科技活动人员占比"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2)浙江省科技人员及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和政府科技拨款间协调性不强。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usal feedback in system dynamics,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eedback relations among variables within the system.The study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However,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sts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2)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and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not strong.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从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与能力演进研究”(2012GXS4D08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12YJA630014)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投入、工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Y6110055)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2 吴传清;刘方池;;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3 郝晓燕;刘媛媛;梁晓勇;;内蒙古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04期
4 王灏晨;夏国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西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6期
5 陈晓红;;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内地31个省市2010年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2期
6 王春宝;邹怡;;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凌丰;顾锋;;投入产出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关键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2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3 蓝海林,万庆良;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马池顺;喻金田;;基于创新资源系统的创新型城市成长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年02期
5 黄利国;张聚梅;;黄河三角洲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许箫迪;王子龙;;区域广义虚拟创新动态模型构建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7 马卫刚;程长林;;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10期
8 曹裕;胡韩莉;;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年06期
9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与宏观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10 李恒;;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鹏;贺晓宇;张治栋;;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类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媛媛;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机制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郝晓燕;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间功能转换及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潘文轩;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吴传荣;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杭海;江苏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实证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赵维双;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刘爱芹;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贾越;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安伟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4 郝艳芳;山西省技术市场和技术创新关系的协整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杜君;安徽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璐;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严鑫;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魏文凭;区域能力结构评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陈蓓;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超;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安徽省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毛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3 王海威,朱建忠,许庆瑞;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测度指标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3期
5 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6 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年04期
8 石薛桥;;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6年02期
9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年05期
10 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先进;严密;严亚兰;;中国网络环境的系统动力学建模[J];中国软科学;2007年01期
2 聂雅;李秀芬;;系统动力学与学习型组织[J];商场现代化;2008年23期
3 汤清;袁慧明;;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下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4期
4 王国红;吴晓明;唐丽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技术集群产学研集成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7期
5 王鹏;马爱霞;;系统动力学在药品分销渠道评价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年06期
6 胡亮;;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Z1期
7 马国丰;陆居一;;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6期
8 郭秀颖;杨晓磊;惠晓峰;;基于系统动力学下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2期
9 林文;第十五届国际系统动力学会议拟于六月在上海举行[J];系统工程;1987年03期
10 崔志明;马荣昌;;系统动力学在县域发展战略中的应用探索[J];开发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延拓[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徐鉴;;时滞诱发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贾英宏;;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问题[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裴伟民;刘树安;徐梅;徐绍良;李长辉;;系统动力学——复杂问题决策的工具[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甄富允;杜国志;;系统动力学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宇熹;杨波;;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向阳;石刚;;系统动力学在汽车市场预测中的运用和研究[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四)[C];2007年
8 贾仁安;涂国平;陆伟锋;管春;;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功能[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贤凤;王建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10 贾伟强;;系统动力学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5: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与风险决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施教 本报记者 钱红艳;系统思考,给学生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眼光[N];南京日报;2010年
2 徐传德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系统思考创新应用进课堂[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丁志军;思考层次的进化与思维的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李济;可换系统动力学与格点系统的扩散轨道[D];南京大学;2012年
3 贾启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复杂供应链系统协同策略建模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于游洋;基于复杂网络的博弈系统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钟立新;基于博弈模型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刘波;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洪山;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鹏;系统动力学在软件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张普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休闲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4 陈冬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尤式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竞技人才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张淑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7 高倩;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林伟新;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及数值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海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铝型材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雪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A生产企业二级库存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54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5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