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于居民收入的提升效应——以河北省为例
本文选题:城镇化 + 居民收入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镇就业市场对于城镇就业人员既有替代效应,又有互补效应。如果后者强于前者,则城镇化可以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河北省的数据显示,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城镇居民收入提高2.6个百分点;进一步分解,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提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99、5.36、0.93、3.30个百分点;从长期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口数量、人均GDP之间具备协整关系,即城镇人口数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下降0.39个百分点;人均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应提高0.95个百分点。为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一要注重城市群网络和小城镇的引领作用;二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三要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来保障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四要改变传统观念,促进新市民社会的形成。
[Abstract]:In the case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rural migrant workers entering the urban employment market have both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complementary effect.If the latter is better than the former, then urbanization can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urban residents.Data from Hebei Province show that for every 1 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in urbanization level, th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can be increased by 2.6 percentage points; further decomposing, every 1 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in urbanization rate can raise wage income and net operating income.The property income and the transfer income were 1.99 / 5.36 / 0.93or 3.30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In the long run, there wa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number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per capita GDP, that is, every 1 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will decrease by 0.39 percentage points, and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will increase by 0.95 percentage poi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1 percentage point per capita GDP.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 in promoting residents' income, firs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 and small towns; second, we should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e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ird, we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Fourth,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JJ017)
【分类号】:F299.21;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沈坤荣;余吉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劳动力分工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2 张启良;;城镇化率:历史与全球视野下的轨迹(上)[J];统计与咨询;2013年03期
3 钟笑寒;;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隋平;张彬;;论金融复杂性监管制度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李闯;王兆鹏;;区域间的工资差异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3 陈享光;张方波;;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5期
4 李道庆;陈恩;;劳动力流动对广东经济增长地区差距影响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2期
5 汪建新;黄鹏;;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工资差异[J];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03期
6 刘修岩;贺小海;殷醒民;;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7 沈坤荣;余吉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劳动力分工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8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9 吴海民;;我国刘易斯拐点的新检验——基于1990—2010年农业和工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的考察[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卢洪友;卢盛峰;陈思霞;;关系资本、制度环境与财政转移支付有效性——来自中国地市一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燕武;郑建清;;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工资传递效应—基于省际面板VA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0期)[C];2009年
3 钟笑寒;;城乡移民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基尼系数的理论分析[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4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许秀川;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差距与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周任重;纵向结构与企业创新激励[D];暨南大学;2011年
5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7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顺;公民权利视角下的中国农民民生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彭竞;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及原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绍刚;人力资本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蓉;我国农民工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彦东;西部地区投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歧视[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忠杰;效率工资、利润分享与企业间工资差异[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先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7 张谦;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0年
8 田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差距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张舒;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和劳动力闲置的成因与对策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邓发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军;民国时期都市人口结构分析[J];民国档案;1992年01期
2 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赵忠;;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J];经济学(季刊);2004年02期
4 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5 罗书章;;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年03期
6 罗付岩;;信息不对称、银企关系与企业投资效率[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年06期
7 钟笑寒;改革时期中国各地区工资演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上海:城市职工与农村民工的分层与融合[J];改革;1998年04期
9 王桂新,沈建法;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补缺替代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1年01期
10 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运行机制课题组;利率政策的弹性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03期
2 赵平;简论弹性分析理论的缺陷[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谢语权;孙鑫;唐姝娟;;理想化评价技术的弹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6期
4 晓阳;;容器安定分析与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分析通过技术评审[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7期
5 邹信友;;我国城乡居民重要商品的消费弹性分析[J];消费经济;1992年01期
6 隗斌贤;弹性分析及其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J];浙江经专学报;1995年01期
7 马永;我国金融资产的收入弹性分析[J];上海金融;1998年11期
8 周文君;关于“弹性分析”的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9 王,
本文编号:1772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7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