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流动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我国七城市的调查数据
本文选题:职业流动 + 农民工收入 ; 参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本文在中国七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职业流动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职业流动对农民工的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两代农民工收入的比较分析,发现职业流动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呈正相关。但是在回归检验中发现,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开始下降,职业流动频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而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回归检验中,职业流动频次与第一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不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seven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on the income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upational mobilit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income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come of the two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the incom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re present. But in the regression test,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egan to decline, the frequency of occupational flow and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wed an inverted U type, and the frequency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armer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regression test.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income does not exist in the inverted U typ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工与移民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对策研究”(12JZD0022)
【分类号】:F323.8;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智勇;社会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搜寻[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2 石莹;黄镇国;;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J];东岳论丛;2011年10期
3 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兼析大城市的新二元结构[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4 白南生;李靖;;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5 叶聪;;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王德文;蔡f ;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7 刘兰;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年01期
8 谌新民;袁建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工资效应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王胜今;许世存;;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陈媛媛;;工作转换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两代农民工的调查[J];南方经济;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健辉;黄志坚;;社会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2 李晓飞;;我国农村教育回报率变动及其涵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张永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弱势地位及改善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4 魏顺宝;;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5 王冰;;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刘泽云;邱牧远;;中国农村工资性就业教育收益率的估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黄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中的利益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8 屈小博;;城市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贡献——基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9 张世伟;周闯;;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方程和劳动参与方程联立估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9期
10 田雪原;;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兴年;;城市“户籍红利”的消除与城乡居民政治权利的无缝对接成本分析[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王朝明;姚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冲击——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解读与比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嘉文;;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05的数据分析[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4 马红瀚;万诗磊;;基于户籍歧视的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5 王德文;蔡f ;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6 张宏宇;周燕华;张建君;;如何缓解农民工的工作压力和疲惫感:对工会和SA8000认证作用的考量[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卢海阳;钱文荣;;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工资关系的性别差异及户籍地差异研究[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8 李放;王洋洋;周蕾;;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调查[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9 谷克鉴;陈福中;;要素价格均等化、劳动力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第一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实证研究[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安曼;企业雇佣模式选择及其效应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周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彭竞;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及原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姜励卿;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户籍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云新;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冲突发生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乃雯;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衷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周静;人力资本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张迪;家庭背景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前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利吓;试论流动人口公平及其实现途径[D];浙江大学;2011年
8 林琳;企业权威关系与底层白领阶层的职业命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个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潘艳丽;农地流转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玉超;西安市外来务工女性婚姻家庭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勇;;我国两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差异及特点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陈良q,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周文莲;周群英;;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姚先国;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黄乾;;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7 孙睿君;李子奈;;不同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及差异——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8 徐玉龙;王志彬;郭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9 李薇莉;魏宏纯;;论青年农民工群体权益的维护[J];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03期
10 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健春;付萍;;人力资本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社会资本的角色[J];人类工效学;2008年03期
2 汤无水;;职业流动种种[J];职业教育研究;1992年06期
3 陈珊;职业流动:京城市民心态扫描[J];北京统计;1997年09期
4 李耘;;职业流动:寻找最佳“坐标”[J];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21期
5 陈成文;从职业流动看失业阻滞与再就业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6 陈成文;从职业流动看失业阻滞与再就业机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1期
7 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2期
8 赵延东,王奋宇;当前我国城市职业流动的障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年05期
9 陈成文,许一波;当前中国职业流动问题研究综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吴翠萍;;青年人口的职业流动与社会动员[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月萍;;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审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2 王金玲;;沿海地区人口职业流动的性别分析——以宁波地区为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张秀梅;吴军;余飞飞;;外来女工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4 唐美玲;;青年白领的职业获得与职业流动:男性与女性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勇娣;职业流动加快 莫忘理性择业[N];解放日报;2006年
2 记者 戴律国 见习记者 施晨曲;上海首次发布职业流动周期分析报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3 于艳新;职业流动“两高一低”[N];光明日报;2003年
4 中国农村研究网;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N];抚顺日报;2007年
5 记者 励漪;上海人平均四年换一次工作[N];人民日报;2006年
6 郁忠华;上海人平均4年换一次工作[N];工人日报;2006年
7 马中南;沪职业流动加快不容忽视[N];中国企业报;2007年
8 中山大学教授 周大鸣;迁移与立足:新移民的城市认同[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郝小奇;别怪年轻人选择“稳定”[N];新农村商报;2012年
10 何一鸣;“鸟式就业”享受流动自由[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晓兰;职业流动视角下的收入决定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世海;两种不同经济类型村庄农民职业流动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黄晓波;职业流动中社会资本的效用和局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虹;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状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5 刘金枚;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帅;青岛沿海小城镇居民职业流动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白利娜;我国劳动力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孙琪娜;教育与职业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琼如;外来农村妇女职业流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学玲;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8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9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