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供给、职业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偏好
本文选题:公共品供给 + 职业层次特征 ; 参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农民工对不同类型城市表现出异质性偏好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特征,公共品供给和职业层次承载着异质性偏好的民生本源。文章基于偏好分层理论,运用泊松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对不同类型城市偏好及一致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等仍是影响农民工对不同城市偏好的基本因素,公共产品及职业特征指标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2)农民工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越高,则其对大城市的偏好程度越弱,从而提高农民工偏好务工的一致性;(3)职业层次特征对农民工关于城市偏好的影响呈U形特征,对偏好务工一致性的影响呈倒U形态,中层职位农民工一致性较强。在推进市民化进程中,政府强化公共品供给的杠杆作用时,应通过产业培育发挥职业层次结构的稳定器作用。
[Abstract]:The heterogeneity preference of migrant workers to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is the epochal characteristic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occupation level bear the livelihood origin of heterogeneity prefere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ference stratification,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igrant workers on the preference and consisten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by using Poisson model and zero expansion negative binomial model.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background are still the basic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eference of migrant workers to different cities, and public goods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explain. (2) the satisfa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higher. Then the degree of preference to big cities is weaker, thus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y of migrant workers' preference for migrant workers.)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level characteristics on migrant workers' preference for cities is U-shaped,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sistency of preference for migrant workers is inversely U-shaped. Middle-level migrant workers have strong consistency. When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s the leverage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t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stabilizer of occupational hierarchy structure through industry cultiv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计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与市民化协同联动机制研究”(14CJY017)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产业转型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公共支持研究”(11XJC630013)
【分类号】:F323.6;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元凯;胡晓江;;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10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城市观察;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索伟锵;李洪玲;张改清;;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郑州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2 陈俊峰;杨轩;;农民工迁移意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3 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推进论纲[J];法商研究;2012年03期
4 蔡晓娟;杨肖丽;;金融危机下北方地区农民工的未来抉择:留城还是返乡?——基于三年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调查[J];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5 马静娜;葛文光;;林农对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支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3个平原试点县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6 曹小霞;李练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评述[J];当代经济;2012年15期
7 谢天长;;集体劳动关系抑或群体劳动关系:现状、根由与进路[J];东南学术;2012年06期
8 齐小兵;;我国回流农民工研究综述[J];西部论坛;2013年02期
9 易毅;;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10 赵春雨;苏勤;方觉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研究体系与方法[J];地理研究;201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佳勇;张明举;朱建峰;;异地城市化: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2 段志刚;熊萍;"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及其演变规律"课题组;;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七省市的实证研究[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3 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7期
4 汪光焘;;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城市规划;2012年01期
5 马武定;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危机与希望[J];城市规划;1997年06期
6 陈扬乐;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J];城市问题;2000年03期
7 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8 罗恩立;;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07期
9 李青,陶阳;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的纵向考察[J];城市问题;1999年01期
10 宁登;谈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论二元城镇化战略实施[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丽明;美国非赢利组织公共品供给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2 张军;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转型——体制、政策与筹资方式比较[J];调研世界;2003年04期
3 卢洪友;公共品供给效率制度设计的理论思考[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4 蒋佳林;关注民营经济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陈来生;;全球性农业公共品供给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5年10期
6 赵则永,李钢;我国地方公共品供给制度缺陷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年04期
7 李洁;公共品供给困境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石清霞;;统筹发展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峻峰;;美国公共品供给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社会保障视角[J];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01期
10 杨川丹;;公共品供给与扩大内需[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何绍辉;;税费改革与乡村公共品供给[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胡豹;;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差异性及统筹改革研究[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温来成;;多方合作与共赢:提高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能力之路[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俊;;公私利益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动态有效性:经济思想史的视角[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5 李荣娟;;社区公共品供给的现实路径与创新举措——一项基于武昌区徐家棚街的调研[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 吕明晓;免费公交是公共品供给的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5年
2 舒圣祥;从“糖丸事件”看公共品供给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杨敬;让公共品供给更加充足[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姜长云;创新城乡公共品供给机制[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5 杭州市物价局:吕明晓;从免费公交看公共品供给创新[N];经济参考报;2005年
6 舒圣祥;从“糖丸事件”看公共品供给缺陷[N];中国信息报;2006年
7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黄鹏进;警惕基层工作中的干群信任危机[N];新农村商报;2011年
8 记者 雷新;“新兴城区”普遍存在公共品供给不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方 虹;如果中国只有10个村子[N];西部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高慧斌;让农民享受公平的生存发展权利[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庞娟;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来生;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任重;教育、医疗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闫威;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贾海彦;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龚春霞;公共品供给和农地制度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鹏;基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福;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蔡勇;取消农业税后的农业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王峻峰;中美公共品供给制度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吕金芝;我国林业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许方明;我国公共品供给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6 尹晓洲;我国区域间公共品供给的差异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卓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性公共品供给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岑剑雄;我国公共品供给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李亮;城市公共品供给对房价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赖尾英;福建林业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42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4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