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本文选题:城市化 + 城市体系 ; 参考:《城市问题》2015年01期
【摘要】:基于甘肃省1991-2010年16个城市的市区人口数据,通过城市化视角对甘肃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甘肃省城市体系的位序结构基本稳定,规模结构有序演进;随着甘肃省的城市化进程由缓慢增长向加速增长阶段过渡,其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的变化开始呈现U型趋势,而首位度指数则呈现出由缓慢递减到快速递减的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演变导致其位序规模指数的变化也呈现U型趋势。认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甘肃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出现了分异性演变,并且这种状况在未来会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Abstract]: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data of 16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scale structure in Gansu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eepening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equenc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Gansu Province is basically stable and the scale structure evolves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with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from slow growth to accelerated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The change of Gini coefficient of urban scale began to show a U-type trend, while the first degree index showed a trend from slow decline to rapid decline.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leads to the change of the order scale index. It is believed tha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scal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system in Gansu Province has undergone a different evolution, and this situation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杨开忠;陈良文;;中国区域城市体系演化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3期
3 陈勇;陈嵘;艾南山;李后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经济地理;1993年03期
4 赵磊;王永刚;张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9期
5 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1期
6 班茂盛,祁巍锋;基于分形理论的浙江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6期
7 许学强;我国城镇规模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7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8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10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7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胡余旺;;城市体系二倍数规律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等价性证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3 杨秀珠;浙江省城市化工作的基本思路[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4 张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变[J];城市规划;2001年04期
5 周军;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城市问题;1995年04期
6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7 王士君,王丹,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8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9 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10 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国,赵荣;西北城市体系分形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片面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将扭曲中国城市体系发育[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40期
3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体系时空演化的广义维数分析——刻划城市资源分享空间的理论基础、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4 温长生;广西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创新[J];热带地理;2005年01期
5 樊新生;;河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调控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刘耀彬;;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7 杨德云;;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陈延斌;李永;王厚军;宋忠伟;;基于分形理论的山东省城市体系非线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10期
9 顾朝林;;2020年国家城市体系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9年06期
10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体系的建立及特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湖北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发展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顾朝林;;2020年国家城市体系展望[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Sako Musterd;;欧洲城市体系的不平等性的表现、影响和反应(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周璇;;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网络——德国城市体系探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赖淑瑾;姚颂恩;;福建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林元兴;;建构健全的城市体系以抑制城市蔓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Tae Myung KIM;;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方性城市发展问题和困境:以韩国大田市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张宝通;;大手笔构建大西安与大关中城市体系[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谭本基;;对南北钦防城市体系建设的思考[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水林;连城完善城市体系建设[N];闽西日报;2007年
2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 熊文;全面展示和准确把握广西城市体系的发展[N];南宁日报;2010年
3 广东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张浩然;优化重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记者 沈谦 实习记者 赵雪;我省发布《陕西省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总体要求》[N];陕西日报;2014年
5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徐剑锋;优化浙江城市体系[N];浙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杨舸;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王开明;构建海西城市体系[N];福建日报;2006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 郁鸿胜;重视城市体系对城市群政策制定的影响[N];国际金融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陈发胜;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加快构建城市体系[N];闽西日报;2009年
10 湖北学者 赵凌云;武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N];长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湖平;湖南省城市体系的结构演变及结构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伍业春;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王建军;山东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许娜;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赵阿锋;陕西省城市层级体系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袁源;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体系时空演化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伟豪;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8 张倩宇;都市圈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化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文武;城市体系性分布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本文编号:1864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6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