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市代谢研究评述:内涵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13 04:02

  本文选题:城市代谢 + 四因说 ; 参考:《生态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显著,部分研究者试图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类比来寻求解决途径,城市代谢理论应运而生。当以系统科学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时,哲学思想的引入为探索和城市及城市代谢的内涵提供了最原始的桥梁。因此,在介绍城市代谢内涵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融合产业、家庭、社会等多尺度代谢理论,对城市代谢的边界进行扩展,将其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对其质料因(组分)、形式因(结构)、动力因(驱动力)和目的因(功能)进行识别分析,据此将城市代谢研究方法归纳为质料、形式和混合研究方法三类,并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动向和解决手段。城市代谢"四因图"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Abstract]:As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fac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ome researchers try to find solutions by analogy to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the theory of urban metabolism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When the system science is used to study the urban eco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philosophy provides the most primitive bridg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ity and its metabolism.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metabolism,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multi-scale metabolism, such as industry, family and society, the boundary of urban metabolism is extended and divided into narrow sense and broad sense. Combined with Aristotle's "four cause theory", the material factors (composition, form factors (structure, driving force) and purpose factors (function)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whic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urban metabolism are summarized as material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orms and mixe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main trends and solu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The "four factors map" of urban metabolism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er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325302,4127154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K30B03) 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1121003)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003110027)
【分类号】:F2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聃;文秋霞;李锋;王震;冯强;张艳萍;;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6期

2 颜文洪,刘益民,黄向,胡玉佳;深圳城市系统代谢的变化与废物生成效应[J];城市问题;2003年01期

3 王效科;欧阳志云;仁玉芬;王华锋;;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8期

4 李芳;张妍;刘耕源;;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物质代谢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0期

5 黎斯思;袁增伟;毕军;武慧君;刘恒;;城市食物生产与消费系统磷代谢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6 张妍;杨志峰;;一种分析城市代谢系统互动关系的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7 李忠民;尹英琦;;我国城乡家庭居民食物消费低碳化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9期

8 陆莹莹;赵旭;;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述评[J];水电能源科学;2008年01期

9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10 刘晶茹,王如松,王震,杨建新;中国城市家庭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6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7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8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郑纯辉;赵杰;;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0 董谦;刘秀娟;王军;;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10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闵勇;多尺度复杂生物网络的建模与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易定宏;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妍竹;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孟春梅;企业技术生态化的哲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贾鹏;山东淄博化工区循环经济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耿芳;基于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毅川;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伟程;徐水太;;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2 赵伟;杨志峰;李巍;;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能源结构优化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6期

3 陈东景,徐中民;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4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家庭消费的生态影响——以家庭生活用电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3期

6 陆宏芳,蓝盛芳,俞新华,陈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整合分析研究方法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4期

7 隋春花;蓝盛芳;;广州与上海城市生态系统能值的分析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4期

8 刘伟;鞠美庭;于敬磊;李智;;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6期

9 陆慧;卢黎;;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3期

10 隋春花,蓝盛芳;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武淑霞;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申;厦门近代城市与建筑初论[D];华侨大学;2001年

2 刘征;我国磷资源产业系统代谢分析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关俊利;恭城县生态农业旅游能值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4 阎恩松;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笔谈[J];开放导报;2001年04期

2 刘海清;一个新的概念:营销城市[J];探求;2001年01期

3 孔江;城市综合竞争力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吴仲平;如何打造城市新型公交[J];商用汽车;2001年11期

5 杨继绳;提高城市的厂商控制力[J];港口经济;2001年04期

6 蔡恩泽;经营城市——突破城建瓶颈的一着妙棋[J];经济工作导刊;2001年21期

7 蔡恩泽;城市可以经营吗[J];市场观察;2001年09期

8 刘维新;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经济[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39期

9 陈瑞贤;环境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39期

10 赵斌;经营城市:一个新命题[J];政策;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体滇;;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评价[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2 杨重光;;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八大特点[A];中国城市经济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世博会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安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人选建议名单[A];安徽城市经济学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4 烟台中心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前言[A];烟台中心城市发展研究[C];2007年

5 李婧;;规则尊重与城市文明[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胡楠;李志兰;;借势京津优化发展廊坊公共交通[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7 邓卫;;新世纪·新城市·新观点——对于21世纪城市发展的思考[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8 李萌;;武汉城市圈构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铁臻;;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曹向宇;惠秀娟;田亚男;孔飞;;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治理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言奇;城市“时间边疆”开发例说[N];北京日报;2004年

2 金铎;“宜居城市”重要元素应是和谐[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谭t熕,

本文编号:1881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81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