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信息化与城镇化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题:农业信息化 + 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 ; 参考:《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层面,是国家、地区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农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高效合理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定量分析农业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数量不多,研究的角度也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定量研究农业信息化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揭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同时还能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具有实践和指导意义。本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和方向开展研究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遵循特定原则和《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指导下,构建了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评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涉及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信息化资源、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五大方面,选取了21个具体指标作为衡量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因此本文选用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通过直接获得和间接查询等方法获得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得到江苏省2001-2010年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指数以及城镇化率,选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借助软件eviews7.2分析农业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揭示江苏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促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以及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必要性。本文开创性地运用了计量经济学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检验了农业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地揭示出农业信息化和城镇化两者之间在时间的先导——滞后中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于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合理使用信息资源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ra of economic informatiz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zation has come, and informatization has risen to 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level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narrow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efficiently and reasonably.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angle of study is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soci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not only to reveal the causality between them, but also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levant decision makers. It has practical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is purpose and direction of the study.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dex composition Scheme",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 It covers fiv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human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lected 21 specific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essence of urbaniz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to urban population, so this paper chooses urbanization rate as the standard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Through obtaining the data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processing, analyzing and calculating the data,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0 are obtained, and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ethod is chosen. 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 eviews7.2, this paper analyzes whether there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and reveal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reducing the imbalance of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su. This paper makes a groundbreaking use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n econometrics to analyze and test the causality betwe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reveals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time leading-lag, which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rationally us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3.3;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2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孙自强;河南城镇化目标模式及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1年06期
4 任柏强,黄焕文,许经勇;有关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1年08期
5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1年09期
6 郭上沂;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年01期
7 芮明;浅议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矛盾[J];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8 林志平;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方经济;2001年09期
9 俞东毅;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J];农业经济;2001年08期
10 俞燕山;制度创新与小城镇的发展[J];改革;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国勇;刘洋;;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名通;;加快小城镇建设之我见——以宜章县部分建制镇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何建设;;略谈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方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王玉成;;论加快发展广西小城镇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志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戚建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N];农民日报;2005年
2 毛生武;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N];人民日报;2002年
3 盛英牛;城镇化凸显大市场 电信业宜早抢先机[N];人民邮电;2000年
4 记者 陈树德;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不容乐观[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执笔 付加升 杨林防;以小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 实习生 范国兴;我州今年重点发展10个小城镇[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邵灵 本报通讯员 易建华;民资托起南疆农垦小城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班慧丽 朱玛;54%——城镇化达到新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李国庆;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大方县城镇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佟志武;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D];苏州大学;2008年
3 靳南;地域环境与小城镇特色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杨健;小城镇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陈永松;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国胜;卢龙县城镇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雒明峰;甘肃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乐全;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闻;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6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1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