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留城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3 07:11

  本文选题:农民工 + 欠发达地区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否增强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根据贵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个人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满意度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所在地与打工地距离越近,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全家迁移,住房条件越好,已婚,对收入水平越满意、对工作环境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倾向于长期留在打工城市。且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代际差异性。
[Abstract]:The core of new urbanization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urbanization. Whether or not the will and 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to stay in the city is one of the key ways to realize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migrant workers in Guiyang city, the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on the migrant workers' staying in the city of migrant workers by using the ordered prob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ser the family is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level is, the longer the living time is in the city, the better the housing conditions are, the better the family is, the more satisfied they are with the income level, th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he more satisfied the migrant workers are with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more inclined to stay in the city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end to stay in the city by different factors, showing strong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基金】:农村城镇化与提高农民工就业率的制度障碍与对策研究[黔科合体字2010(2004)号] 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重大项目(GDZT201104) 贵州大学创新团队项目(GDWKT2013002)
【分类号】:F323.6;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年05期

2 叶鹏飞;;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 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1年02期

3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4 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涛;肖国安;;论我国的贸易政策对户籍制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徐辉;;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保护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秦启文;吴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4 许丽明;;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农民工城市融合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5 索伟锵;李洪玲;张改清;;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郑州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马凤鸣;;农民工双重社会适应对流向意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7 陆小雪;刘明;蒋冬荣;莫思华;黄元芳;易军民;黄琳琳;张新生;王丹;廖江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1期

8 常宗耀;;乡村城市化: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启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9 邹农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策略初探——社区工作介入的空间[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鹏飞;;农民工城市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安;;城市化、腐败与刑事犯罪[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程椺;曾国屏;;社会技术想象视角下的城市:从城市化到创新[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泉超;;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贤润;;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农民工对城市化的影响[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申端锋;;“80后”农民与城乡一体化新模式——“80后”农民进县城买房的实证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10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邱红;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柳杨;人地要素匹配视域下土地城镇化适度规模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尉建文;张网成;;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宋国恺;;分群体分阶段逐步改革农民工体制问题——基于农民工分化与社会融合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刘传江;徐建玲;;“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5期

4 程建林;刘传江;;农民工代际差异对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7期

5 段志刚;熊萍;"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及其演变规律"课题组;;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七省市的实证研究[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6 周霞;回乡,还是留城?——对影响农民工理性选择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徐莺;;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钟水映;李魁;;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07年01期

10 杨瑾;;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与幸福指数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世银;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新跨越的哲学思考[J];发展论坛;2001年05期

2 ;欠发达地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思考[J];发展;2001年12期

3 辛文科,王培军;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员工素质教育的途径思考[J];甘肃金融;2001年10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调研组;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拓宽难点及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5 何伟军;模仿创新: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杜平;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石向实;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研究[J];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8 贾贵廷;新世纪科教兴盟刍议[J];理论研究;2001年02期

9 曹友琥;经营城镇──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机遇[J];老区建设;2001年06期

10 麻朝晖;贫困与精神贫困——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钢性”探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素华;;创新政府管理,维护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欠发达地区投资战略研究》课题组;刘佩勇;郭居珍;李秀昆;张雪峰;;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战略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4年度)[C];1994年

3 李泽民;;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究——兼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冯家臻;常平阳;吴刚;;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探讨——以陕西为例[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马国民;;欠发达地区需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韦广雄;;村域社会基础秩序建构与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的发展[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晓驰;;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强化“三个意识”[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其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9 邓大可;;略论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底蕴和积淀[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会杰;;求真务实,,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信息化[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让更多财政资金注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N];东方早报;2005年

2 陈超然;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施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推动欠发达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N];浙江日报;2003年

4 记者 周咏南;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N];浙江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田新元;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t;推3美元软件 盖茨欲“播种”欠发达地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宋波;欠发达地区更应增强创新理念[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郑昭 周琳;出台欠发达地区创新人才工程办法[N];福建日报;2007年

9 刘爱;欠发达地区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贵州日报;2006年

10 张良斌 崔向科;浙江省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N];国际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勇;我国欠发达省域竞争力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马奎;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3 马江;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晏磊;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吴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其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庆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贾丽萍;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学;2008年

9 肖慈方;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赖应辉;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云;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韵;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胡晓;欠发达地区环境公平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莹;支持环首都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覃剑;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担生态屏障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许鲜苗;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丽娅;欠发达地区政府准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8 凡艳芳;高新技术长入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环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周盈;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晓岗;中部欠发达地区村干部激励机制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3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13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