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的概念、选址和发展模式——以北京为例
本文选题:城市副中心 + 选址 ; 参考:《人口与经济》2015年03期
【摘要】:城市副中心建设能够有效平衡超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疏散其功能,促进城市向真正的多中心发展。本文以北京为例,从城市副中心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形态城市副中心的含义与特征以及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必要性。认为北京副中心城市应是以现有基础为重要依托、以轨道交通和大运量交通为纽带、以明确的生态区域为界限的、功能完整、组团式布局的新城市。通过建立单纯考虑区域发展和主要考虑为北京"分忧"的两套指标体系,对哪座新城适宜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起步区进行了定量研究,由此说明不同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应基于其功能要素设计指标体系以进行选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b-center can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megacities, alleviate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of the city, evacuate its fun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the real multi-center. In this paper,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start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sub-center,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ub-center of c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sub-center of city are analyzed in depth. It is considered that Beijing's sub-central city should be a new city with its function intact and group layout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rail transit and large volume transportation as the link, clear ecological area as the boundar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sets of index systems that only consider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ly consider "sharing worries" for Beijing,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which new city is suitable as the starting ar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sub-center. It shows that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sub-center should be based on its functional elements of the design index system to carry out site selection.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Beijing sub-center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及‘城市病’防治研究”(12CRK0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人口承载力理论研究与政策应用——基于发展方式角度”(11YJC840027)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研究”(2012D005022000010)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波;应用CBD系统理论分析北京CBD发展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史卫东,熊竞;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理性思考——以上海市真如副中心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张开琳;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4 赵弘;;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J];城市问题;2009年05期
5 马亚西;;东京、巴黎打造城市副中心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的借鉴[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6期
6 刘洁;苏杨;;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看北京“城市病”[J];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05期
7 刘法;苏杨;段正;;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应成为国家战略[J];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02期
8 赵弘;;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起点[J];北京观察;2012年08期
9 郑伯红,陈瑛;重庆大都市区CBD系统演变的机制与规律[J];经济地理;2004年01期
10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枭麟;;江苏省城市规模效益时空比较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2 王骏;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赵弘;陈智国;;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波;应用CBD系统理论分析北京CBD发展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王丽,吕康娟,关柯;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要素集成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0期
7 刘源;刘培森;;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8 陈伟民,蒋华园;城市规模效益及其发展政策[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9 杨明洪,张强;投资与西藏城镇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10 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石坚;;基于区位理论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高晓辉;梅昀;;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宁钟;王宇;;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四层级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7 邵明哲;沈正平;;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鹏;;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外溢——以济南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亚林;袁声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一个集群品牌维护的博弈模型分析[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韩峰;;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颜俊;巴西人口城市化进程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邵挺;二元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结构体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蒋春娟;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余运胜;基于产业集群的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志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梯度”现象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6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吕丹丹;城市规模增长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陈凤;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锦;“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成因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蒋慧娟;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建中;上海CBD的演化和职能调整[J];城市规划;1995年03期
2 谢芳;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必须重视城市生活的多功能性——以纽约曼哈顿地区CBD建设经验为例[J];城市问题;2000年06期
3 郑伯红 ,王忠诚;重庆市中央商务区的职能特征与重新定位[J];城市问题;2002年04期
4 朱雪梅,王国光;广州CBD与天河新城的互动发展[J];城市问题;2004年04期
5 沈宏婷,张京祥,陈眉舞;中国大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6 胡兆量;;北京城市功能综合化的深层原因[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7 吴群刚;;北京市人口规模现状与调控[J];城市问题;2009年04期
8 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域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9 张京祥,崔功豪,朱喜钢;大都市空间集散的景观、机制与规律——南京大都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10 刘安国,杨开忠;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瑛;特大城市CBD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人才;;上海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总结[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6期
2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天津市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指挥部的通知[J];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16期
3 王云峰;;加快建设功能完备的首都城市副中心[J];北京支部生活;2013年04期
4 胡新,赵颖;城市副中心商圈定位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5 陈菊;;城市副中心的召唤——琶洲商务带浮出水面[J];房地产导刊;2004年06期
6 陈红艳;;城市副中心:房产商的“救命稻草”?[J];安家;2005年11期
7 赵弘;;建设“城市副中心” 提高西南区域定位层级[J];北京观察;2009年01期
8 赵弘;;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J];城市问题;2009年05期
9 吴聆捷;渠滔;;中国与日本城市副中心区位发展模式之比较[J];中国名城;2011年12期
10 赵弘;;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起点[J];北京观察;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买静;龙微琳;;我国新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困境与出路——以扬州新城西区副中心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陆佳;邹兵;;根治城市“高碳病”的若干规划途径——以深圳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艾杰;郝飞;白小鹏;;城市高密度人工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胥思明 记者 成潮生;“城市副中心” 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N];南充日报;2010年
2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交通规划室主任、教授 潘海啸;城市“多中心”能否缓解拥堵[N];解放日报;2011年
3 本报特派记者 朱晨;百年津门老西站崛起城市副中心[N];解放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丽霞 通讯员 孟兆艳;挖掘古镇历史 发展现代真如[N];联合时报;2012年
5 王阳;北京城市副中心低密度建筑群出炉[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赵盈邋刘红绢;丁卯商圈:城市副中心呼之欲出[N];镇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徐飞鹏;更加注重民生和生态环境 建好通州这个城市副中心[N];北京日报;2012年
8 统筹: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剑锋 张尉心 通讯员 钟富有 陈挺 曾亮 王慧智;前瞻规划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新提升[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记者 叶平生 通讯员 张志科;不需扬鞭自奋蹄[N];广州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路玉萍 张永幸 郭丹;建成一座国际知名的海湾城市[N];湛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忠才;基于要素构成的城市商圈及竞争力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董贺轩;城市立体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嵘;我国城市副中心发展演变规律及生成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2 张龙刚;东部城市副中心三圣片区开发建设研究与对策[D];四川大学;2004年
3 张泉芬;基于西站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红桥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杨国义;中国城市副中心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王璐;天津西站大型高铁枢纽对城市副中心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6 宋培臣;上海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成长[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融资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林洁;我国城市副中心的开发模式与营建对策探讨[D];重庆大学;2006年
9 李蕾;天津西站城市副中心公共设施布局优化与投融资模式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10 钟石头;城市住宅价值研究及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5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2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