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2 12:29

  本文选题:城乡一体化 + 主成分分析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城市与乡村是区域的两种不同形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能量、信息上的交换得到不断加深。城乡之间的关系又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区域关系,理想的发展模式是从最初的分离、对立到开放、协调,再到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在多方面的平等与一致,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地区,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掌握城乡发展特征及发展方向,对于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在梳理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环境,明确发展的利与弊;其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定量评价黑龙江省省域、市域及县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最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探究其空间格局,以揭示黑龙江省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而选择发展路径。 主要结论有:(1)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特征。(2)市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差距较大,哈尔滨位居首位;空间表现为不均衡的发展特征,除大兴安岭地区外整体呈现南部高于北部。(3)县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不高,,有一半的县市位于平均发展水平之下;空间上哈尔滨市周边县市一体化水平发展较好,整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4)黑龙江省县域之间存在正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出空间分异特性,南部地区县域之间联系度较强,中部、北部地区县与县之间的联系度较弱。(5)黑龙江省城乡发展思路应依据发展现状分别选择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Abstract]:City and country are two different forms of region, they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exchange of materi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is deep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most basic, the core of regional relations, the ideal development model is from the initial separation, opposition to the opening, coordination, and then to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to realize the equality and consistenc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mot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for a region such as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a distinct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 leve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 studi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ion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 grasp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idea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efin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secondl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mong provinces, cities and 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o analyze its mechanism.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overall autocorrelation and local autocorre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integ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o explore its spatial patter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unt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choose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on the rise as a who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good, and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factors has a certain volati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2)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a large gap. Harbin is in the first place,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re unbalanc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Daxing'anling region, which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3)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county is not high as a whole, and half of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are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level of counties and cities around Harbin is better,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southeast is high, northwest is low. (4) there are positiv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mong 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wing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strong connections between counties in southern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ies and countie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regions is weak. (5) the main task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o choos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改弟,赵继新;发展小城镇与实现城乡一体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上海: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J];今日浙江;2001年05期

3 葛敦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思考[J];上海金融;2002年12期

4 任晓伟;试析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内涵[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12期

5 车驰;城乡一体化和商业现代化[J];上海商业;2002年12期

6 ;加快农村“小五化” 提升城乡一体化[J];今日浙江;2002年21期

7 应雄;;城乡一体化趋势前瞻[J];浙江经济;2002年13期

8 潘永江;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理论导刊;2002年01期

9 山隆;;城乡一体化与上海都市现代化[J];上海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10 吴顺弟;;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富裕村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上海农村经济;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志杰;;安阳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石义;秦涛;彭艳丽;张扬;;基于模糊综合判别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石恩;;垦区实现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几点想法[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白操;;论城乡一体化必不可缺的五大支撑[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赵旭;赵冰;;重庆市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分析与对策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洪绂曾;;用城乡一体化理念审视都市农业[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8 杜志雄;;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9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10 王宝平;;以统筹城乡为总揽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A];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城乡一体化:成都的科学发展之路[N];成都日报;2007年

2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执笔人:成都商报记者 张元龙;城乡一体化:城乡规划破解科学发展难题[N];成都日报;2007年

3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全面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N];成都日报;2007年

4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执笔人 成都商报记者 陈舸帆;管理体制改革保障了城乡一体化推进[N];成都日报;2007年

5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断把城乡一体化向前推进[N];成都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必须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强大合力[N];成都日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N];成都日报;2007年

8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邋执笔人:成都日报记者 高纪开;城乡一体化:农民也有了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N];成都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申讯;本市明年将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N];东方城乡报;2006年

10 杨跃光;以城乡一体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大理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晖;信息化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韩立红;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张军;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汤芷萍;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城乡一体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史小红;强县扩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与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黄国胜;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萍;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周晓益;城乡一体化的“成都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潘洁;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宁;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郎旭晖;陕西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一体化测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郝维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和政策建议[D];安徽大学;2010年

7 赵剑;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涛;河南省新乡市城乡一体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9 黄慧蕙;城乡一体化视域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杨志权;兰州市安宁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7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17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1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