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新疆劳动力资源的有限供给特征与多维度解析

发布时间:2018-07-29 11:49
【摘要】:针对新疆当前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劳动力引进难度加大、企业用工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结合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半封闭的劳动力市场等区域特征,分析人口抚养比、老龄化程度的现状,以及未来劳动力供求的变化趋势,探讨新疆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与全国及西部地区比较,从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和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等方面,新疆劳动力供给总量已难以满足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从而较全国其它地区将更早迎来刘易斯拐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时代。但是,导致新疆现阶段劳动力供给有限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劳动力总量的不足,而是劳动参与率较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劳动力净流入数量不断减少也是短期内出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提高劳动参与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政策,创新劳动力配置模式等政策建议。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seasonal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Xinjiang, the increasing difficulty in introducing labor force, and the difficulty in meeting the demand for employment in enterprises,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big agriculture" in Xinjiang, the semi-closed labor market and othe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the degree of aging,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future, and probes into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shift of labor force to limited supply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total supply of labor force in Xinjiang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labor productivity,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and employment-industrial structure coordination. Thus the other regions of the country will usher in the Lewis inflection point earlier, enter the era of limited supply of labor. However,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imited labor supply in Xinjiang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not the shortage of total labor force, but the low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and the disharmony betwee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clining net labor inflows are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supply of labor in the short term. Therefore,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improving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ing the labor force policy and innovating the labor force allocation mode.
【作者单位】: 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GL004) 新疆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21)
【分类号】: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嘉毅;高继宏;邹慧丰;;兵团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制度分析与对策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熊永丽;;新疆劳动参与率偏低的原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3 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贵荣;蒋岳衡;庞岩;黄涛;刘学慧;;新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问题调查研究[J];新疆财经;2011年05期

5 曾义民;;浅谈新疆人才流失的思考与对策[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都阳;;人口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2 陶然;史晨;汪晖;庄谷中;;“刘易斯转折点悖论”与中国户籍—土地—财税制度联动改革[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3 李晓江;尹强;张娟;张永波;桂萍;张峰;;《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2期

4 杨洋;;中国人口转变——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刍议[J];党史博采(理论);2014年07期

5 徐跃华;朱殊洋;;一类均衡条件下就业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6 张永丽;李修瑾;;农业劳动力变动趋势的规模与结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7 徐跃华;朱殊洋;;基于马克思生产函数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8 徐晓鹏;;农牧团场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4年01期

9 王静;;劳动力资源供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9年06期

10 刘立波;张红丽;;劳动力转移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丽萍;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3 俞玲;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马德浩;人口结构转变下的中国体育发展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卫;区域劳务品牌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杨秀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范晓非;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银江;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探索:提高农民种粮极性的视角[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周娜;基于产业转移视角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曾婕;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现状分析及预测[D];河北大学;2011年

4 王丽君;新疆女性劳动参与率状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游松;关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进一步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2年

6 李逢友;KM公司精益生产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贺佳丹;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8 王婷;人口老龄化与退休制度变迁[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朱艳平;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转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吴南施;成渝经济区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任文红;对团场劳动力紧缺问题的调查[J];新疆农垦经济;2004年04期

2 张清慧;;青海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3 王金营;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J];人口学刊;2006年04期

4 田成诗,盖美;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胡国良;对当前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周国胜,公天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力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农垦;2005年01期

7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4期

8 蔡f ;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袁秋菊;马金平;;我国产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J];管理观察;2014年01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2152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52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