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趋势研究——基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8-08-24 14:08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呈下降趋势,且水平低下,但自2004年以来,已开始缓慢回升。这表明,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后,由于中国比较优势的转变,劳动力供给脱离了以往无限弹性的状态,劳动报酬份额将会处于上升通道。本文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预测得出,2020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会提升至55%左右,2025年会提升至60左右%,2030年会稳定在65%左右。要实现这一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疑是提升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必要手段。
[Abstract]:Since the mid-1990s, China's share of labor compensation has been declining and low, but has begun to pick up slowly since 2004. This indicates that after entering the "Lewis turning zon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labor force supply is out of the previous state of infinite elasticity, and the share of labor compensation will be in the rising chann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is paper predicts that China's labor compensation share will rise to about 55% in 2020 and will rise to about 60% in 2025 and will be stable at about 65% in 2030. To realize this result,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speed up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研究”(11&ZD146)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适度水平及其实现路径——基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分析”(w2013005)
【分类号】:F2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进雄;王丹枫;叶正茂;;要素贡献与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J];财经研究;2011年05期

2 罗志刚;;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6期

3 贾康;张晓云;;雇员薪酬的形成机理、我国状态判断与优化建议——基于“期望值”分析及“公正”与“均平”认识框架[J];财政研究;2013年05期

4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5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6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7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李德伟;;中国将迎来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吗?[J];理论前沿;2008年12期

9 荀关玉;白妍;;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例判断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31期

10 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非典型”特征及其解释[J];人口与发展;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星;陶田;;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宋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4 安铁通;;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5 翁小丹;江悠悠;李茂琴;;论发展保险业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J];保险研究;2007年12期

6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殷剑峰;;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7 王秀模;李研妮;刘茜;;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屈路;;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深层思考——基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9 闫坤;鄢晓发;;Frugality and overspending:sources of Sino-U.S.economic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10 樊纲;魏强;刘鹏;;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fiscal reform[J];China Economist;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丛屹;闫亚玲;;劳动要素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5 张长生;;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基于“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的分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谢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丁志刚;;苏南地区县级市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趋势与路径研究——基于昆山、常熟、太仓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沈坤荣;刘东皇;;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6 戴劲;和谐社会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8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董挺;经常账户顺差调节政策有效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王静;河北省国民收入分配实证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铁梅;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2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3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4 贾康;刘微;;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两个比重” 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财税思考与建议[J];财政研究;2010年12期

5 李东华;韩国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J];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6 邵景安;魏朝富;谢德体;;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7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8 侯玲玲;王全兴;;中国最低工资法政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罗志刚;裴新生;;对中心地理论的反思[J];规划师;2006年06期

10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蔡f ;[N];文汇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溪;;从教育之商品性看教师劳动报酬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刘盾;林玳玳;;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李兰芬;;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宋兴发;李宇青;;提高农民劳动报酬是农民增收的根本[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5期

5 王霞;;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J];中国统计;2009年12期

6 周敏;;中国劳动报酬偏低四问[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6期

7 王金萍;;关于我国劳动报酬适度水平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3期

8 柯可;;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劳动报酬比重演变分析[J];价值工程;2010年15期

9 贾康;;劳动报酬占比:需要客观分析[J];理论参考;2010年07期

10 魏文彪;;提高劳动报酬占比,需要政府让利于民[J];理论参考;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焕波;;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黄育云;贾云鹏;;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报酬关系的几点认识[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孙久文;;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劳动报酬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艳;;我国农民劳动报酬收入增长的因素贡献分析[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崔朝栋;;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分配理论——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劳动报酬”概念引起的思考[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7 侯娜;;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林;;劳动报酬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9 张焕波;;有效提高工资收入,促进经济内外平衡[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10 杨雪梅;;“同工同酬”浅析[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倪玮;我市重点企业劳动报酬大幅提高[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2 湖北记者 李启华邋记者 杨诚 通讯员 周t熇,

本文编号:2201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201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c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