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特征及系统实现路径——基于解释结构模型

发布时间:2018-08-25 10:11
【摘要】:本文运用静态结构化技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结构模型",探讨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特征及相关问题,主要结论是:(1)协同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包含创新导向、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能力、政府功能和影响经济七个功能模块。(2)除主体外,文化、环境、知识、资源和政府等要素的协同是系统运行的重点。(3)系统推进协同创新的路径有:营造创新文化,倡导失败学研究;创新协同模式,发挥知识与创新共同体、专利联盟优势;关注环境协同,促进缄默知识分享;培育创新集群,升级产业、科技集群;制定分享计划,实现主体利益协同。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static structured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e 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large-scale system, including innovation orientation,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economic impact seven functions. (3) The way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clude: creating innovative culture, advocating failure research; innovative collaborative model,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 and patent pool;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on and promoting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We should cultivate innovation clusters, upgrade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clusters, formulate shared plans and achieve synergy of main interests.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 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解析及实现路径研究”(2014ZR0186)
【分类号】:F273.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仁强;李春燕;张小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主体”模型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欧光军;孙骞;;基于SEM的高新区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探析——以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3 钟书华;;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0期

4 陈晓红;解海涛;;基于“四主体动态模型”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8期

5 陈劲;王方瑞;;突破全面创新: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S1期

6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7 丁魁礼;钟书华;;创新集群:研究谱系与分析维度[J];科研管理;2010年06期

8 张梅;张纯;;从新竹模式看我国创新集群培育政策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0期

9 孔祥浩;许赞;苏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10 李金海;崔杰;刘雷;;基于协同创新的概念性结构模型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群英;毕克新;;企业创新要素协同模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2 陈然;宫伟;;浅析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J];才智;2011年11期

3 霍光;;如何提高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汽车工业研究;2009年10期

4 邵云飞;叶茂;唐小我;;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5 刘昱;;论创新集群发展中的后发国家政府行为及政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6 陈仁强;李春燕;张小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主体”模型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欧阳红军;;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国防科技;2012年04期

8 杨继瑞;杨蓉;马永坤;;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01期

9 胡沛枫;;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中的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组织关系管理理论[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1期

10 徐运保;陈辉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史竹青;创新型企业成长路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杨丽伟;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詹爱岚;标准战略导向的通信产业创新协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进;基于知识管理的家电企业系统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付翔;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陆小成;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生态位整合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晓飞;“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刘振;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超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姜彦国;完善我国创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6 常璐;创新环境因子分析及创新环境建设[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费伟东;江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洪流;班组全面创新管理(T_TIM)在中央企业基层班组的探索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婧;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文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思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2年20期

2 赵林海;;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3 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2期

4 白列湖;王孝军;;管理协同观的历史演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刘志铭;殷保达;;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与创新模式的变革[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6 龙果;;论技术创新的聚集和创新集群的形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7期

7 王满四;黄言生;;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4期

9 刘昱;;论创新集群发展中的后发国家政府行为及政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10 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同济大学 张玉臣;[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孙明泉;[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峰;基于三螺旋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谢志宇;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秀红;;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6年02期

2 李柏洲;董媛媛;;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企业原始创新系统及系统运行分析[J];软科学;2009年08期

3 李强;;解释结构模型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2期

4 张晔;裴霖;;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产学研合作风险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3年30期

5 何文举;;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6 张果瑞;杨赛明;;房地产价格解释结构模型分析[J];北方经贸;2013年11期

7 刘欢欢;李彤;赵慧峰;刘秀娟;;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蔬菜直销影响因素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8 吴振奎;解释结构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等的注记[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9 何冰;;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S1期

10 侯文英;李文卓;;农产品物流系统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范杏彬;高齐圣;;解释结构模型在多响应问题建模中的应用[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石永恒;顾昌耀;;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及其在项目选择中的应用[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南薇;胡代辉;孙晓颖;;核电工程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如何确定——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A];2010中国核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云;李琳;王金亮;;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的有效课堂教学影响因素体系分析[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张启义;王文涛;;基于ISM的军事物流运输成本控制模型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晓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杨科;基于高阶统计的非线性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3 冯文语;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于增顺;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的统计建模[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2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202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