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5 20:27
【摘要】: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的变动趋势,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9种因素对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2009年,每年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了76.55%,但低技能就业始终是外需隐含就业的主体。外国最终需求产品来源地结构变动、中国前向国际产业关联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规模变动是促进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中国国内生产部门劳动投入强度变动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变动不利于中国外需隐含国内就业增长。为此,可以通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和促进生产性服务出口来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Abstract]:Based on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his paper uses MRIO model to estimate the change trend of China's implicit domestic employment from 1995 to 2009,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9 factors on the change of China's implicit domestic employmen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5 to 2009, China's external demand implied domestic employment increased 76.55% every year, but low-skill employment is always the main body of external implicit employment. The change of the origin structure of foreign end-demand products, the change of China's forward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the change of foreign final demand sca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China's implicit domestic employment growth. However, the change of labor input intensity and final demand product structure in China's domestic production sector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lied domestic employment growth of China's external demand. Therefore, we can expand employment channels and improve employment quality by speeding up the opening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promoting the export of producer servic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基金】:2014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博士论文项目)“对外贸易与中国就业变化:基于MRIO模型和SDA技术的分析”(2014C044)、“中国对外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效应及碳排放责任研究”(2014C045)资助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申;廖伟兵;;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2 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J];管理世界;2010年06期

3 卫瑞;张少军;;中间品出口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技能、来源地和部门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4年11期

4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彭水军;张文城;孙传旺;;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6 任泽平;张宝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内需与外需[J];改革;2011年02期

7 盛斌;马涛;;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基于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年03期

8 周申;李春梅;;工业贸易结构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9 吕延方;王冬;;参与不同形式外包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动态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10 周申;李可爱;鞠然;;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淑庚;曾维翰;;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与台湾贸易之就业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2 李春梅;;对我国出口带动就业能力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牛蕊;;贸易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就业:中国工业部门的研究[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4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5 杨红彦;周申;;汇率冲击与劳动力市场调整——中国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1期

6 张莉;鲍晓华;;外包量化方法的新进展:文献述评[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7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8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9 黄宁;蒙英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评估——基于垂直专业化比率指标的改进与动态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10 杨文芳;方齐云;;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的劳动需求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转移承接国的视角[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FDI、国际外包承接与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浦东新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研究[A];2009—2010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10年

5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Xiawei Liao;Tokuhisa YOSHIDA;;Japan and China's Energy-related CO_2 Emissions: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Japan?[A];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9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10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朱永行;人民币汇率变动产出和就业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牛似虎;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义军;我国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就业的协调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秀智;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以及就业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刁显强;天津市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夏志均;中国对外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刘春玉;出口对就业结构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7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高亚峰;我国对外贸易对就业及工资的影响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林西飞;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海外并购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宋时梅;中间产品贸易和城乡收入分配[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初,李永杰;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4年06期

2 周申;廖伟兵;;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3 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4 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5 唐宜红;马风涛;;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6 张长春;我国要素密集型行业划分与优势区分布[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07期

7 陈仲常;马红旗;;我国制造业不同外包形式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动态劳动需求模型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8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9 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J];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11期

10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津港;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及其内生结构突变检验理论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13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13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