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集聚密度、集聚规模与城市生产率——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最优集聚密度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5 13:26
【摘要】: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Abstract]:Urban agglomeration density and agglomeration scale are two interrelated but different variables in concept and meas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agglomeration model which includes urban scale and urban density. It is proved that the effect of urban population, spatial scale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density on productivity is not synchronous. The scale efficiency curve of inverted U type and the density efficiency curve of positive U type change and inverted U type change are found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panel data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above in China show that the actual densities of al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positive U-type threshold densities of the expected density-efficiency curve. Therefore, the effect of agglomeration density on productivity is inversely U-shaped, and the vertex density of inverted U-typ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urban scale. Because the optimal value of agglomeration density and agglomeration scale is not synchronized, it is necessary to classify and adjust the layout of agglom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2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3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4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5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6 柯善咨;向娟;;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研究;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3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4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5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6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7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8 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9 洪进;余文涛;赵定涛;;创意阶层空间集聚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10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石坚;;基于区位理论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9 韩峰;;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袁怀宇;;湖南城镇化水平与发展路径研究[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凤鸣;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5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6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陈向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6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陈娜;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锦;“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成因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9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施宝宏;上海市信息服务企业集群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2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3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J];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5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6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8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9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10 范剑勇,杨丙见;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与对策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8期

2 姜永健;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J];政策;2001年03期

3 朱家良;;城市竞争力与政府经营城市公共资源[J];浙江经济;2001年05期

4 ;城市规模[J];求知;2002年Z1期

5 金鸣;昆明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J];生态经济;2002年05期

6 熊国平;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倪鹏飞;二十四城各领风骚(三)——点评我国二十四个城市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2年06期

8 黄忠河;大连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实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邹宏国 ,陈国辅 ,丁玉亭;学会经营城市[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8期

10 宁吉U,

本文编号:2401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01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