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包容性:基于FA的动态测度
[Abstract]:Green and inclusive growth, as a brand-new growth concep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o establish green and inclusive growth indicators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sharing of results and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FA)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factors to measure the dynamic change of green inclusivenes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2001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1 to 2011, the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have been 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sharing degree of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has slowly regressed in the low level and violent fluctuation, but it is far lower than the level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eriod. The economic growth is divided by 2007, rising steadily at the early stage and falling back rapidly at the later stage, and the green inclusivenes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whole period, but there is a greater instability within the period.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green factor hav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marginal growth of green inclusive growth, and it is proved from the side that there is a mistake in guiding the total GDP and growth rate a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绿色包容性发展视角的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民生问题研究”(13YJC790221) 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4TD0048)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中国经济增长绿色包容性的动态测度”(CX2014SZ36)
【分类号】:F124.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魏婕;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的测度:1978—2009[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
2 于敏;王小林;;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测量与评价[J];经济评论;2012年03期
3 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4 汝绪华;;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J];学术界;2011年01期
5 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梅;;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合度的定量分析——以潍坊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2 吴春梅;路宏伟;;江苏“脱贫攻坚”工程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彭红碧;;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4 刘廷华;;反贫困的法律途径[J];长江论坛;2011年05期
5 刘畅;;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益贫式增长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6 马新;;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7 许广月;;气候变化视阈下中国贸易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J];西部论坛;2012年01期
8 陈明星;;“十二五”时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9 谢俊玉;李燕凌;;包容性增长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1期
10 朱春奎;严敏;曲洁;;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理论要义[J];东岳论丛;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蜀榆;白中科;;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露天采矿用地改革思考[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成;叶斌;;“包容性增长”下的南京社会保障设施规划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瑾璐;梁怡;;“包容性增长”之民生建构——基于阿玛蒂亚·森发展视阈[A];民生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6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成卓;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郭佩霞;凉山彝区政府反贫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张青;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志龙;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孙贵珍;河北省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宗龙;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刘红丽;我国农村居民家庭脆弱性测度[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郑宗宝;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财税法律制度调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徐勤山;三都水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5 龙艳玲;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旅游均衡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薛友丽;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学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谷体芳;基于区域经济学视角的山东省包容性增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姚朝玉;对我国当前利益群体矛盾的道德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文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作翰,张英洪;促进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周四军;庄成杰;;基于距离综合评价法的我国国民幸福指数NHI测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5期
3 乌德亚·瓦格尔,刘亚秋;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4 胡均民;试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反贫困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3期
6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年01期
7 马强文;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0年11期
8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9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10 王红茹;;什么是“包容性增长”?[J];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3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6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3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