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创新型城市创新集聚效应比较研究——以上海、南京为例

发布时间:2019-03-16 07:18
【摘要】:采用AI改进模型测算创新要素集聚指数,对2004-2013年上海与南京两市的创新集聚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上海作为我国典型的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聚都对地区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高新技术产业对创新活动具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南京只有研究机构集聚对地区专利申请量有显著正向作用,研发人员和规模企业集聚则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Using the improved AI model to measure the index of innovatio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agglomeration between Shanghai and Nanjing from 2004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a typical innovative city in China,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large-scal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volume of regional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the high-tech industry has the radiation driving effect to the innovation activity; The agglomer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Nanj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in the region, 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R & D personnel and large-scale enterprises has a very obvious negative effect. Finally,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fo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1107)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綦良群;李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集聚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2期

2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3 胡彩梅;;产业集聚结构对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5期

4 余泳泽;刘大勇;;创新要素集聚与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J];科研管理;2013年01期

5 牛冲槐;宋磊;;人才聚集效应视角下创新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胡万进;陈禹;;创新聚集效应评估模型研究与定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5期

7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靖烨;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2 彭相如;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蒋晓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3 张倩;方玲;;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实证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金长宏;李国昌;曹泽;陈剑云;;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8年12期

5 王惠东;;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6 王家庭;张俊韬;;我国IT产业的空间集聚:基于30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1期

7 唐彩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特征分析及若干启示——基于2005-2009年CNKI期刊数据库的统计分析[J];广东科技;2010年15期

8 郭晔;;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比较——基于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9 王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天津市产业集聚特征分析[J];城市;2012年09期

10 于晓东;李凯;;基于扎根理论视角的大连服务外包产业集聚研究[J];财会通讯;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秦敬云;王敏;文礼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产业集聚演变趋势的比较研究——2000-2011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2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李治堂;吴婕妤;;海淀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探讨[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王郁蓉;师萍;;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述评[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6 李宇;林菁菁;;企业集团如何引领产业创新升级:一个网络能力视角的解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代月平;孙捷;李岩;;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高技术产业运营能力评价[A];中国企业运筹学第九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李士华;邓天佐;李心丹;;创业投资在科技金融中的定位研究——以江苏创业投资发展为例[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来;消费类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及效应与应对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汪彩君;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宋晓洪;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张润东;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付丹;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卢梦华;FDI诱导的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姜义德;健全与完善甘肃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郑业卿;郑州市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斯涵;促进昆明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李祖辉;长沙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吴海燕;内陆保税区对中国内陆经济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邵斌;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5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6 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7 孙国强;关系、互动与协同:网络组织的治理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1期

8 卢福财,周鹏;外部网络化与企业组织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9 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10 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利民;政府组织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体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与对策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8期

2 姜永健;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J];政策;2001年03期

3 朱家良;;城市竞争力与政府经营城市公共资源[J];浙江经济;2001年05期

4 ;城市规模[J];求知;2002年Z1期

5 金鸣;昆明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J];生态经济;2002年05期

6 熊国平;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倪鹏飞;二十四城各领风骚(三)——点评我国二十四个城市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2年06期

8 黄忠河;大连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实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邹宏国 ,陈国辅 ,丁玉亭;学会经营城市[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8期

10 宁吉U,

本文编号:2441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41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7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