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丰裕度、技术进步偏向性与中国农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结构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including land and labor factors, and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factor abundanc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on the marginal outpu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factors. By using the three-equation standardized supply surface system and using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52-2011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i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factor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land and labor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China is less than 1,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a whole tends to abundant factor labor; The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change of factor abundance affect the share of relative income of factors together, and in most years they ac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However,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dominates the change of relative marginal output and income share. (2) the effects of factor abundanc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on the share of factor incom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are in a strong stage: 1952-1983, The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actors in China has reduced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by 1.5 percent, while the labor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led to a 6.3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Since 1984, the abundance of labor factor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of 2.4% i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and a decrease of 5% in the share of labor factor income due to land-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iased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03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2-08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YJA790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ZZ1204)
【分类号】:F301;F323.8;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2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3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4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5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6 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7 吕冰洋;郭庆旺;;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的测算[J];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8 罗长远;;比较优势、要素流动性与劳动收入占比:对工业部门的一个数值模拟[J];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05期
9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李星;陶田;;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余康;郭萍;;第三产业地区间差距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7 宋静;;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8 安铁通;;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9 王云平;;改革以来教育在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公平效率的改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徐云鹏;张旭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6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戴劲;和谐社会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瑞军;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2 邵景安;魏朝富;谢德体;;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3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4 陆铭;蒋仕卿;;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5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6 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年05期
7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8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9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10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2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3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5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8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9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10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蔡小慎;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0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7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