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特征测度——基于贝叶斯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Abstract]:Neglecting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timely vari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may lead to the serious deviation from the reali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According to two kinds of economic growth models of Solow and Lucas, six time-varying parameter economic growth functions are constructed sequentially. Through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CMC sampling,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describ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re obtai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by using model selection and comparison: the externality model of human capital with time-varying reward of scale is superior to the other five models. The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have spillover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which improves the intrinsic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Material capital elasticity, human capital elasticity and spillover effect have a strong upward trend, which plays a good supporting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TFP) growth rat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hich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incremental stage, as well as the convergence fluctuation, needs to be carefully addressed.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基金项目《基于贝叶斯状态空间模型的不可观测变量估计及应用》(12SKGC-QT03)
【分类号】: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景跃军;刘晓红;;基于卢卡斯溢出模型的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东南学术;2013年01期
2 章上峰;许冰;;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4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5 汤向俊;;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J];世界经济;2006年08期
6 高宇明;齐中英;;基于时变参数的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7 陈娟;;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刘荣利;;河南省经济增长周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3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5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7 詹浩勇;;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互动: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8 刘新;刘伟;胡宝娣;;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扩展VAR模型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9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10 遇芳;;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6 周志太;;十、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支农[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9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10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愫彤;FDI、政府与私人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磊;刘霞;;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3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4 李方平;;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此迅速?实物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本形成所起的作用[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10期
5 金锡万;陈世菊;;技术进步的动态度量与分析探讨[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6 汤兵勇,宋家第;Solow增长速度模型中参数α、β的动态辨识[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4期
7 林伟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沈坤荣;赵博;;TFP、技术选择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文红星;中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差异比较与启示——以上海、湖北、四川为例[J];经济问题;2005年02期
10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煜琳;;“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嬗变[J];企业家天地;2005年12期
2 邓红泉,曾令秋;关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若干思考[J];经济界;2005年03期
3 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6期
4 康纪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年08期
5 杨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J];特区经济;2005年07期
6 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J];中国物价;2005年07期
7 匡国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J];理论月刊;2005年09期
8 岑倩青;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要义[J];商场现代化;2005年17期
9 程津培;走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05期
10 李方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税务;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继瑞;;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2 张宗斌;马静;;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本视角[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3 李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现阶段必须克服的几个问题[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4 王占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5 王乃静;路晶;;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6 孙晋都;刘晓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进一步深化改革[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7 宋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及措施[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陈征;;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9 颜鹏飞;;略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10 李建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思考[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光春;抓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N];河南日报;2006年
2 吴敏;解决制度缺损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福建日报;2005年
3 孙维林;关于国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0年
4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韩保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N];解放军报;2005年
5 陈毅然 徐琪忠;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献策[N];解放日报;2005年
6 常修泽;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05年
7 王元璋 游泳;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5年
8 记者 崔克亮;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尤为重要[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9 省政协副主席 林书香;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联合日报;2005年
10 黄鹤群(作者系市委副秘书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南通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钟春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益博弈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宗兆礼;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戴书松;无形资本投资、价值创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邱竞;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杨斌;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津鹏;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内涵及其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韩孟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探索[D];四川大学;2006年
4 白辰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岩;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测量与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冉祥壬;山东省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胡林林;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鹏;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84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8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