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时空格局测度

发布时间:2019-11-30 23:16
【摘要】:通过对以往城市化概念和内涵进行梳理,提出“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概念。据此建立测度指标体系,使用传统统计学方法(熵值法、标准差、泰尔系数)、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在SPSS和ArcGIS技术支持下对2001-2011年中部地区各地市城市化时空格局进行综合测度。后借助物理学上的耦合协调度函数对各地市“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城市化是由社会化物质生产活动发展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由乡村向城市不断演变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经济是动力,社会是主体,生态是基础,是三者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有机协调达到最佳效益,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权重分析表明:2001-2011年中部地区城市化表现为经济城市化为主导,生态城市化次之、社会城市化最小。目前中部地区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和低下的经济效益未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不能满足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务服务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导致的城市规模扩大和忽视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使三者未能形成良性互动,不利于中部地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3)中部地区地市城市化时间演变特征有:城市化绝对差异呈起伏的“N”形变化,相对差异先升后降;安徽、江西、河南省内差异是中部地区城市化差异的主要贡献者;Global Moran's1表明未形成明显的城市化高水平集聚区,但趋势加强。空间演变特征方面表现如下:省域上城市化表现为“江西、安徽、湖北争先,山西争第二,湖南、河南垫底”的空间格局;地市上一方面高于平均水平的一般为省会或工业地市,具有小型集聚、部分零散分布的特征,另一方面中低及以下水平占多数,空间上连片集中分布;城市化指数Local Moran's I值表明地市城市化呈两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4)耦合度计算表明经济-社会城市化、经济-生态城市化、社会-生态城市化、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均属颉颃阶段;协调度: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经济-社会城市化、经济-生态城市化、社会-生态城市化平均值分别是0.1511、0.1892、0.1871、0.1793,均为严重失调状态。表明中部地区城市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未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优化。后根据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三者协调度将所有地市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经济-社会协调导向型、经济-生态协调导向型、社会-生态协调导向型四类,同时提出调控路径以此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化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福;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赵海燕;王吉恒;王U,

本文编号:2568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568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