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与防范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21:55
【摘要】:“海绵城市”是中国政府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其目的是转变我国传统落后的城市开发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但是,目前还存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度不高,以及低影响开发技术本土化研究有待加强等多种问题,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城市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建设顺应自然的海绵城市,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许多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传导机制,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措施,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到2030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成区达80%以上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政府部门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为了研究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传导机制和防范措施,首先,本文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的相关概念和风险传导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利用经典扎根理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源、传导载体、风险接受者进行识别,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传导机制;其次,根据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从而构建起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效应的系统动力学评价模型;再次,从风险源、传导载体和风险接受者三大基本要素出发,以阻断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的路径为目的,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最后,以重庆市海绵城市试点新区悦来新城为例,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效应进行仿真模拟,验证风险传导效应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研究发现,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的实质就是风险能量被释放后,依附于技术、资金等传导载体,沿着建设流程向其他建设环节或利益主体传导,最终导致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偏离或失败的过程,而防范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关键在于阻断风险的传导。通过定性分析,本文共识别出24个风险源,5个风险传导载体和7个风险接受者,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风险传导机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悦来新城建设过程中对“管理风险”的敏感度最高,然后依次是“资金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和“技术风险”。这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99.27;TU992
【图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设风险进行识别,并在基础上分析各要素的作用规律,构建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网络,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③ 如何定量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传导效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风险传导效应十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链条式传导方式,传导过程中,风险传导要素会相互影响,使得风险传导路径相互交错形成网络,最终表现出多种传导效应,比如放大、助推、耦合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时,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确定模型中的状态变量、流速变量、辅助变量以及常量,如何根据风险传导要素之间的关系编写系统动力学方程,以及如何确定各变量的参数值和数量关系。
3 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和度检验的基本资料,遵循与时俱进性、行业权威性和高度相关性等原则对待验证文献进行筛选,按照全面性、有效性、严谨性、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对已形成的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和风险传导机制进行验证。如果理论饱和,则可以结束研究;如果理论不饱和,则还需要进行资料补充,重新进行理论构建。
本文编号:2721390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99.27;TU992
【图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设风险进行识别,并在基础上分析各要素的作用规律,构建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网络,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③ 如何定量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的传导效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风险传导效应十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链条式传导方式,传导过程中,风险传导要素会相互影响,使得风险传导路径相互交错形成网络,最终表现出多种传导效应,比如放大、助推、耦合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时,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确定模型中的状态变量、流速变量、辅助变量以及常量,如何根据风险传导要素之间的关系编写系统动力学方程,以及如何确定各变量的参数值和数量关系。
3 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和度检验的基本资料,遵循与时俱进性、行业权威性和高度相关性等原则对待验证文献进行筛选,按照全面性、有效性、严谨性、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对已形成的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和风险传导机制进行验证。如果理论饱和,则可以结束研究;如果理论不饱和,则还需要进行资料补充,重新进行理论构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晓凡;李文鹏;李海涛;杨丽芝;;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位、降水、气温与大尺度气象模式的遥相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6期
2 魏华林;万暄;;中国城市风险治理:形成背景与产生原因[J];保险研究;2015年06期
3 张宏伟;;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5年11期
4 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J];给水排水;2015年06期
5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6 李霞;石宇亭;李国金;;基于SWMM和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老城区雨水控制模拟研究[J];给水排水;2015年05期
7 李俊奇;王文亮;车伍;刘超;赵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08期
8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08期
9 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文亮;王建龙;王思思;宫永伟;;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08期
10 王文亮;李俊奇;车伍;赵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08期
本文编号:2721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72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