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与中国企业的参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5:01
【摘要】:从本质上来说,智慧城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在政务、商务、交通、医疗、社区等多领域的高效能管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围绕智慧城市科技研发、应用创新、基础环境展开新一轮的智慧城市政策规划和部署,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构建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创新网络与产业联盟,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技术服务,增进国际间合作正成为国际主流趋势,这在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区域战略及东盟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中也有所体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各领域智慧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创新驱动效应也日趋显著,为智慧城市“走出去”创新奠定了有利条件。而东盟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已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试验场。尽管如此,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等还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企业在参与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把握东盟国家的实际国情,因地制宜地参与不同模式、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智慧城市建设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强不同行业、企业间的最优整合模式,统一性合作布局,理清参与国际化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关键因素和主要障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基于中国与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探析中国企业参与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不多。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基于智慧城市产业链构成、建设内容及标准化推进等方面的研究,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个主要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建设模式、最新案例及数据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我国智慧城市与东盟四国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异同点,分析得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及建设模式因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同而有差异,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及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都更趋于以国家战略驱动和以服务为主旨。此外,中国企业将在东盟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经验,在纵向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上建立本土化合作的密集联系,并通过入围东盟国家“智慧城市”生态圈的企业不断衍生和分化,带动和牵引外围上下游配套的企业涌入和集结,形成聚核、聚链、聚网的国际化智慧城市协同合作蛛网。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99.1;F49;F279.2;F125
【图文】:

园区,总体架构


有三大基本特征,即更广泛全面的感知与智能互联、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管理与服务的协同运营。智慧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有三方面:第一,新建园区的建设重点仍是信息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第二,将强化园区建设与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及紧密结合,更加注重高新技术及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从“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发展格局;第三,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进一步高度融合。

城市产业


图 2.2 智慧城市产业链构成资料来源:程志民.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及电信运营商定位策略探讨[J].江西通信科技,2016,(03):39.产业链上游顶层设计的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设计院、智库联盟及房地产总包商。其中,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起者与规划者、推进者与监督者、协调者与保障者,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设计院与房地产总包商协同合作,提供有关的咨询、设计、总包解决方案。智库联盟多是由发改委信息中心、住建部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信息通信协会等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产业链上游的参与方还涉及系统集成商和运营服务商,后者主要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及广电网络运营商,还包括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运营服务商与系统集成商在基础通信、网络建设等管道业务方面,以“总包-分包”模式进行合作;在内容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等运营方面,以“共同投入,共享收益”模式进行合作。作为智慧

标准体系,预研,领域,资源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德春;;一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及其重要启示(下)[J];智慧中国;2015年04期

2 郑雪菲;;国外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应用及启示[J];移动通信;2015年13期

3 顾彦;卜文娟;;北斗比GPS更了解东盟——专访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柳钧议[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4年21期

4 李春友;古家军;;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4年03期

5 李祝军;;智慧城市的全生命期评价和成本分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年02期

6 胡丽;陈友福;;智慧城市建设不同阶段风险表现及防范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7 成建波;;智慧城市的国际战略比较[J];现代产业经济;2013年04期

8 王根祥;李宁;王建会;;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749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749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