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过程及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9 12:08
   本文以长春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从规模配置、结构配置、空间配置三个方面,对近20年来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过程特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同时对各时段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尝试分析配置过程与绩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探讨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对研究方法做简要说明。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用地、配置、绩效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梳理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基础理论,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对长春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括,定性、定量说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配置各阶段特征、规模配置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数量结构配置过程和空间结构配置特征,以总结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过程特征。第四部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法赋予指标权重,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环境效应三个维度综合测算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的变化。第五部分:分析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对调整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提高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绩效提供依据。第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299.23
【部分图文】:

长春市,共有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


图 3-1 长春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底,长春市共有人口 761.8 万人。其中,市内六口的 47.9%;四县(市)人口 397.0 万人。生率为 9.36‰,死亡率为 5.14‰。多年来,长春市区集聚,是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特征人员中,约 60%的比例就职于国有企事业单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在城市形成,重塑了长春的科教文贸城市,19 所高等教育学府坐落人才,也使城市文明焕发智慧的光彩。件,2011 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4003.0 亿 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90.1 亿元,2097.7 亿元,增长 14.9%;第三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达到 8152 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7.

过程图,空间生长,建成区,长春市


21图 3-4 长春市建成区建设用地空间生长过程发展历经了从 80 年代之前的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多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集团式空间结构”,到 90市团块,如红旗街商业区等,但形成的团块用地性质

长春市,新技术开发区,空间生长,方位特征


图 3-8 各时期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示意四个时间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方位特征设用地的空间生长主要为东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同:1964 年之前以向南为主要方向,1964-1995 年主1995 年至 2003 年间则向西南、东北扩展的趋势十新技术开发区、净月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102 国道两翼向西南方向、沿新城大街和长清公路范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报送建设用地备案数据有关要求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4年09期

2 吴先华,齐相贞;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3 ;细化监管是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条件[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1期

4 方先知,何继善;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以湖南为例[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5 焦清;赵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布局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6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唐孜斌;;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1期

7 尹庆志;;菏泽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4期

8 黄兴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9 李宗华;;武汉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10 ;关于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有关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5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贺燕;;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李琳;陈松林;邓华灿;;基于分形理论的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8 陈华;邓传明;狄秀梅;;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查松;张京祥;;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怀志;吴克宁;靳取货;;对区域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兴局;长兴鼓励建设用地复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李恩平;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日报;2004年

3 颜晨;北京第二次土地联席会将为土地政策定调 建设用地在调控重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湖南省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禹盛初;建设用地怎样跟踪检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赵黎明;建设用地的置换方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柳尧杰;我市建设用地文章“破题”[N];莱芜日报;2007年

7 冯军 冯国南 俞义;今年建设用地启动指标5595亩[N];宁波日报;2007年

8 记者 黄志军邋通讯员 李欣松;我区去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同比下降11.53%[N];法治快报;2008年

9 魏继禄邋记者 魏有景;加强供后监管 规范建设用地[N];南昌日报;2008年

10 田扬 张继军;滁州市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月报制度[N];安徽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龙;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红欣;石家庄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姚小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刘宗强;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尹菊琴;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良将;现行建设用地配置模式真的管用吗?[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宿洪超;吉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梁发超;省域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敏;澧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郝方方;基于城镇化进程的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8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08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b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