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城市体系的“成熟”——基于近代多源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4 18:51
   对历史时期中国城市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城市体系研究,受限于历史时期城市人口的获取难度,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选取了近代中国若干套较为可信的城市人口数据,同时以施坚雅城市数据和中国旧海关贸易数据作为验证,对近代中国的城市体系从位序规模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发现,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分布,在某些年份趋近于位序规模标准曲线。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面积广阔而历史悠久的大国才会出现的较为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通过与欧洲近代早期城市体系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城市体系进入了农业社会末期"成熟"而稳定的状态,即使经过了大规模战争和政权更迭,城市体系仍旧保持着极大的历史稳定性和惰性。
【部分图文】:

规模分布,规模分布,大都市区,美国


如果将位序规模的这种关系放到双对数表达的图上,则会形成一条近似于直线的曲线,图1中的1991年的美国大都市区和2009—2014年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均呈现一条近似于直线的回归曲线。对数变换后的城市规模和对应的位序进行回归分析,实际上是y=a+bx形式的一元线性回归。回归的相关系数很大,则说明其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a值大小在坐标图上回归线的截距,反映了第1位城市的预期规模。b值是斜率,b的绝对值接近1的话,则是著名的齐普夫(G.K.Zipf)理想状况,(7)可见公式(3):

模型图,规模分布,模型,贝利


第二,位序规模分布虽然是统计意义上的分布,但其亦具有空间上的某种合理性。比如,贝利认为,对数正态分布,尤其是位序规模分布,与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一致的,其是城市体系的“最有可能的分布,并代表了其稳定的状态平衡”,这个城市体系中的个体城市在一个随机的过程中规模上发生了变化。(9)换句话说,位序规模分布和中心地理论,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描述了同一个较为稳定、平衡和经济的城市(中心地)分布状况。第三,贝利和霍顿(Frank E.Horton)给出了一个城市规模分布发展模型(development model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参见图2。可见,他们认为,首位城市分布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仅仅存在于那些城市受少量几种强烈力量影响的(中小)国家发展早期,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整个国家经济的扩展,尤其是经济从“中心”的集聚向“边缘”的扩散。更为复杂的位序规模分布,似乎可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贝利认为,对数正态分布,在有着长期城市化历程、复杂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活的大型国家城市体系中最为常见,换句话说,作用于城市发展的力量越复杂,则越常见。(10)

规模分布,规模分布,城市人口,人口


但是,本文得到了让人较为意外的结果:无论使用珀金斯的3个年代人口数据,还是使用《中华归主》数据,甚至是数据源非常复杂并且经过了强烈的主观筛选的沈汝生近代人口数据,回归曲线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参见表4和图3)。我们的分析结果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贵民;;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J];刊授党校;1999年01期

2 刘文;郑大俊;;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J];求索;2016年12期

3 马勇;;一致与别致:近代中国的一点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4 宋永林;李伟强;;不虚美、不掩恶:近代中国历史的书写与叙事——以义和团运动为例[J];荆楚学刊;2017年04期

5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J];史林;2015年06期

6 潘勇勇;沈建刚;;近代中国的君主立宪思想[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7 周子蓉;;再论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J];理论与改革;1990年05期

8 邓凤瑶;;赫德与近代中国海关国外研究述评[J];普洱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9 王润东;;学术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民商法学研究[J];法制博览;2015年11期

10 王凯;张晓武;;论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面临的阻碍性因素[J];新乡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4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5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6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9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柳飒;近代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变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致力于拔高僧伽地位”: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下的佛教振兴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董晋升;近代中国传统专制主义批判考论[D];福州大学;2017年

3 李晓;谷干城与近代中国之关系[D];浙江工商大学;2018年

4 杜慧敏;近代中国“离婚”概念考析(1912-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5 徐鹏;变迁社会中的“青年崇拜”:近代中国一种社会风气的反思(1895-1925)[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罗宁;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下体育的曲线发展研究(188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9 宋旭芳;论近代中国资本市场的动态二元冲突[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刘莉;近代中国行旅交通的演变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4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54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