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制度、土地依附效应与半城镇化问题研究——基于人口农村退出视角
发布时间:2020-12-26 03:18
研究的学术逻辑在于突破"城市融入"的惯常认识,从"农村退出"视角,探讨农地制度与半城镇化的关系,并试图破解劳动力意义上的"人地分离"与保障意义上的"人地依附"这一矛盾。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分解为农业退出、城市进入、农村退出三个阶段。本文重新修正了托达罗模型,并构建了人口农村退出模型。基于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构建logit、截面门槛、双Probit模型,证实农地制度引致农村人口对土地具有依附效应,土地禀赋对农村人口的退出决策具有显著抑制效应。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城镇化与人口农村退出过程
再次,伴随城市经济持续扩张,城市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移至DU2。此过程,基于“制度决定增长”的理论逻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致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减少了单位土地的劳动力需求,实现了第二次“人地分离”,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供给曲线移动至SR2。更进一步,SR2与DU2交于P2点,城镇化水平移至U2,城乡两部门的福利水平增加,处于均衡状态。SWR1→SWR2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农业技术进步及所引致的土地边际生产率提升;SWU1→SWU2的提高,归因于农村人口为城市部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最后,如果以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持续发展,DU2上移至DU3、SR2增加至SR′3,两线相较于P′3,城镇化水平增至U′3。这一过程,城乡人口实现倒挂,引致了农村部门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诱发了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将农村福利水平提高至SWR′3。按此理想轨迹持续运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将同步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遗憾的是,囿于现行农地制度无法提供人口农村退出的制度通道,严重扭曲了农村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城市户籍人口的供给水平。此时,SR′3扭曲并下移至SR3水平,均衡点出现在P3,城镇化水平点为U3。有意思的是,扭曲后的城乡福利水平大于理想状态,即SWU3>SWU′3、SWR3>SWR′3。这可以通过农村户籍依附的土地红利和市民化成本两个视角进行解释:一方面,农村土地的财产化沉淀,使得农村福利水平提高,转换为人口的迁居决策,就是减少户籍供给水平,维持城乡兼有的身份,而不愿意损失SWR3-SWR′3量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成市民化,短期内需要挤占城市福利资源。显然,城市部门并不愿意支付用于弥补福利资源的挤占成本。两种力量驱动城镇化走向合意均衡[25]。此合意均衡过程,导致户籍城镇化率严重偏离了常住人口城镇率,即U3<U′3。合意均衡的城镇化结果,看上去维持了当前城乡福利水平,实际上最终损害了福利水平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农村宅基地中的资源冗余[J]. 贺雪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政策认同、非农化能力与农户“两地”退出意愿——兼析土地功能分异的影响及退地方式的认同序列[J]. 朱要龙. 西部论坛. 2018(04)
[3]从农村改革40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 陈锡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04)
[4]中国两个城镇化率之差的内涵、演变、原因及对策[J]. 李春生. 城市问题. 2018(01)
[5]实然与应然之间: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进路——基于12省30个村庄的调研[J]. 余敬,唐欣瑜.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1)
[6]人力资本、阶层地位、身份认同与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J]. 李飞,钟涨宝. 人口研究. 2017(06)
[7]农民工“半城镇化”现象的本质向度及其生成机理[J]. 焦晓云,王金. 税务与经济. 2017(06)
[8]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以云南为例[J]. 朱要龙,刘培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9]“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 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汉内斯·朗古特. 城市规划. 2017(11)
[10]2016年山东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J]. 杨素雯,崔树义. 经济动态与评论. 2017(01)
本文编号:2938931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城镇化与人口农村退出过程
再次,伴随城市经济持续扩张,城市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移至DU2。此过程,基于“制度决定增长”的理论逻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致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减少了单位土地的劳动力需求,实现了第二次“人地分离”,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供给曲线移动至SR2。更进一步,SR2与DU2交于P2点,城镇化水平移至U2,城乡两部门的福利水平增加,处于均衡状态。SWR1→SWR2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农业技术进步及所引致的土地边际生产率提升;SWU1→SWU2的提高,归因于农村人口为城市部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最后,如果以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持续发展,DU2上移至DU3、SR2增加至SR′3,两线相较于P′3,城镇化水平增至U′3。这一过程,城乡人口实现倒挂,引致了农村部门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诱发了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将农村福利水平提高至SWR′3。按此理想轨迹持续运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将同步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遗憾的是,囿于现行农地制度无法提供人口农村退出的制度通道,严重扭曲了农村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城市户籍人口的供给水平。此时,SR′3扭曲并下移至SR3水平,均衡点出现在P3,城镇化水平点为U3。有意思的是,扭曲后的城乡福利水平大于理想状态,即SWU3>SWU′3、SWR3>SWR′3。这可以通过农村户籍依附的土地红利和市民化成本两个视角进行解释:一方面,农村土地的财产化沉淀,使得农村福利水平提高,转换为人口的迁居决策,就是减少户籍供给水平,维持城乡兼有的身份,而不愿意损失SWR3-SWR′3量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成市民化,短期内需要挤占城市福利资源。显然,城市部门并不愿意支付用于弥补福利资源的挤占成本。两种力量驱动城镇化走向合意均衡[25]。此合意均衡过程,导致户籍城镇化率严重偏离了常住人口城镇率,即U3<U′3。合意均衡的城镇化结果,看上去维持了当前城乡福利水平,实际上最终损害了福利水平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农村宅基地中的资源冗余[J]. 贺雪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政策认同、非农化能力与农户“两地”退出意愿——兼析土地功能分异的影响及退地方式的认同序列[J]. 朱要龙. 西部论坛. 2018(04)
[3]从农村改革40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 陈锡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04)
[4]中国两个城镇化率之差的内涵、演变、原因及对策[J]. 李春生. 城市问题. 2018(01)
[5]实然与应然之间: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进路——基于12省30个村庄的调研[J]. 余敬,唐欣瑜.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1)
[6]人力资本、阶层地位、身份认同与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J]. 李飞,钟涨宝. 人口研究. 2017(06)
[7]农民工“半城镇化”现象的本质向度及其生成机理[J]. 焦晓云,王金. 税务与经济. 2017(06)
[8]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以云南为例[J]. 朱要龙,刘培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9]“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 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汉内斯·朗古特. 城市规划. 2017(11)
[10]2016年山东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J]. 杨素雯,崔树义. 经济动态与评论. 2017(01)
本文编号:2938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93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