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的多目标协同治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1-02-10 18:47
研究目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亟需多目标协同治理,本文基于当前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构建实现多目标协同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理论分析框架,讨论国土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应持续关注的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推理演绎法。研究结果:(1)当前空间规划存在规划目标体系需要明确、规划管控指标阈值缺乏科学测算依据、对"规划空间"复杂系统的认知尚需提升等问题;(2)国土空间规划的多目标协同治理,一要强化规划多目标的衔接与量化,二要针对关键要素强化管控指标集构建及其阈值测算,三要利用系统优化模型进行情景分析来辅助多目标规划决策,四要从规划"目标—指标—管制"协同方面构建多目标治理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多目标协同治理是制定科学规划方案与实施有效治理的统一。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20,3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国土空间多目标优化模型理论框架
在空间约束条件的设置上,基于“双评价”成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微观治理目标构建空间约束,并将空间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作为空间布局优化的数量输入约束;在空间转换规则的设置上,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对“三区”的异质性要求,制定空间格网单元的转移概率和转换规则,构建协调多目标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进而通过情景模拟,研制协调多目标的国土空间布局优选方案。3.5 协同治理路径
受制于数据有限、考虑要素单一及系统认知不足等原因,以往规划体系对指标阈值的判定大多基于各有关部门的技术标准,结合区域适宜性分析来推算指标的区间范围[33-35],其本质是基于实践和经验主义的主观判断,缺乏基于模型的科学分析,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指标阈值在国土空间优化模型中实质上为约束条件数值区间的界限,是影响多目标规划优化的关键因素。指标阈值识别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对变量关系的假设和实证,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来测算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发生突变的数值,将其作为自变量的阈值点。例如,经典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建立了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的倒U型变化关系,认为人均收入会导致环境恶化,但是到达某个临界点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会改善环境状况,即人均收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阈值效应”。第二种是构建系统模型并利用情景模拟手段,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系统状态,将打破系统稳定状态时对应的要素模拟数值作为指标的阈值。从适用条件的角度,前者更偏向对于变量关系不明确时可能存在的阈值的求解,适用于对假设的“阈值效应”的检验,后者侧重对于明确因果关系的变量阈值的测算,适用于对具体阈值的判定。换句话说,前者是对可能阈值的理论估计,后者是对具体阈值点的实际测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J]. 黄安,许月卿,卢龙辉,刘超,张益宾,郝晋珉,王惠.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3)
[2]魅力国土空间:重塑区域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J]. 李巍,杨承兴,王录仓,冯斌,权金宗.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3)
[3]从城乡统筹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浙江缘起与实践[J]. 朱喜钢,崔功豪,黄琴诗. 城市规划. 2019(12)
[4]改革开放40年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 叶裕民,王晨跃.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9(06)
[5]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J]. 张京祥,夏天慈.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6]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建与制度环境改革[J]. 王开泳,陈田. 地理研究. 2019(10)
[7]“十四五”时期发展新趋势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J]. 罗小龙,陆建城. 城市规划. 2019(10)
[8]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十大关系[J]. 董祚继. 资源科学. 2019(09)
[9]基于地理学的空间认识及中国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方向分析[J]. 孟宝,邓伟,彭立. 生态经济. 2019(09)
[10]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地位与作用[J]. 王新哲.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04)
本文编号:3027824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20,3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国土空间多目标优化模型理论框架
在空间约束条件的设置上,基于“双评价”成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微观治理目标构建空间约束,并将空间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作为空间布局优化的数量输入约束;在空间转换规则的设置上,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对“三区”的异质性要求,制定空间格网单元的转移概率和转换规则,构建协调多目标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进而通过情景模拟,研制协调多目标的国土空间布局优选方案。3.5 协同治理路径
受制于数据有限、考虑要素单一及系统认知不足等原因,以往规划体系对指标阈值的判定大多基于各有关部门的技术标准,结合区域适宜性分析来推算指标的区间范围[33-35],其本质是基于实践和经验主义的主观判断,缺乏基于模型的科学分析,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指标阈值在国土空间优化模型中实质上为约束条件数值区间的界限,是影响多目标规划优化的关键因素。指标阈值识别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对变量关系的假设和实证,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来测算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发生突变的数值,将其作为自变量的阈值点。例如,经典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建立了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的倒U型变化关系,认为人均收入会导致环境恶化,但是到达某个临界点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会改善环境状况,即人均收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阈值效应”。第二种是构建系统模型并利用情景模拟手段,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系统状态,将打破系统稳定状态时对应的要素模拟数值作为指标的阈值。从适用条件的角度,前者更偏向对于变量关系不明确时可能存在的阈值的求解,适用于对假设的“阈值效应”的检验,后者侧重对于明确因果关系的变量阈值的测算,适用于对具体阈值的判定。换句话说,前者是对可能阈值的理论估计,后者是对具体阈值点的实际测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J]. 黄安,许月卿,卢龙辉,刘超,张益宾,郝晋珉,王惠.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3)
[2]魅力国土空间:重塑区域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J]. 李巍,杨承兴,王录仓,冯斌,权金宗.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3)
[3]从城乡统筹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浙江缘起与实践[J]. 朱喜钢,崔功豪,黄琴诗. 城市规划. 2019(12)
[4]改革开放40年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 叶裕民,王晨跃.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9(06)
[5]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J]. 张京祥,夏天慈.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6]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建与制度环境改革[J]. 王开泳,陈田. 地理研究. 2019(10)
[7]“十四五”时期发展新趋势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J]. 罗小龙,陆建城. 城市规划. 2019(10)
[8]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十大关系[J]. 董祚继. 资源科学. 2019(09)
[9]基于地理学的空间认识及中国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方向分析[J]. 孟宝,邓伟,彭立. 生态经济. 2019(09)
[10]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地位与作用[J]. 王新哲.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04)
本文编号:3027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02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