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劳务用工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4 06:35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建筑市场劳务用工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较多,劳务分包企业的数量太少,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劳务工人的整体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流动性较大。文中首先介绍了我国劳务用工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和目前主要的劳务用工模式,比较分析了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施工企业直接雇佣劳务工人的模式和架子队用工模式,得出结论: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最有利于提高监督积极性和劳务工人的工作努力水平。目前我国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包工头”不愿意组建劳务分包企业,施工企业不愿意选择劳务分包企业,劳务工人责任心差、素质偏低,流动性大等。文章针对以上问题,建立模型,进行原因分析。分别在“包工头”与政府之间、施工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包工头”是否愿意成立劳务分包企业以及施工企业是否愿意采用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找出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然后,通过劳务分包企业与劳务工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劳务分包企业的效益、劳务工人的素质、劳务工人的努力水平、工资待遇以及劳务工人的劳务成本等之间...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
1.1.2 我国建筑劳务用工的发展形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劳务用工模式的沿革及现状
2.1 劳务用工的有关概念
2.1.1 劳务的定义及特征
2.1.2 劳务分包的定义及特征
2.1.3 劳务分包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2.2 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变迁过程
2.2.1 “铁饭碗”用工阶段
2.2.2 合同制阶段
2.2.3 基地化管理阶段
2.2.4 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阶段
2.3 主要的劳务用工模式
2.3.1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
2.3.2 架子队用工模式
2.3.3 施工企业直接雇佣劳务模式
2.3.4 非成建制劳务用工模式
2.4 劳务用工模式的比较
2.4.1 理论基础
2.4.2 四种主要用工模式的比较分析
2.5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的优势
2.5.1 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组织的合理化
2.5.2 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2.5.3 与我国劳动力发展趋势相适应
2.5.4 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
2.6 本章小结
3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的主要问题
3.1 “包工头”不愿意组建劳务分包企业
3.1.1 “包工头”屡禁不止的根源
3.1.2 组建劳务分包企业的方式
3.2 施工企业不愿意选择劳务分包企业
3.2.1 施工企业管理和交易成本较低
3.2.2 用工形式灵活,具体地域性特征
3.3 劳务工人管理难度大
3.3.1 劳务工人责任心差,素质低
3.3.2 劳务工人权益难以保障
3.3.3 劳务工人流动性大
3.4 本章小结
4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包工头”是否组建劳务分包企业的博弈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模型分析
4.2 施工企业是否选择劳务分包企业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分析
4.3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研究
4.3.1 委托代理理论——理论基础
4.3.2 模型构建
4.3.3 模型分析
4.4 劳务分包企业与工人之间忠诚度的博弈分析
4.4.1 忠诚度的涵义
4.4.2 模型构建
4.4.3 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改善建筑市场劳务用工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劳务用工培训体系
5.2 提高劳务分包企业的准入门槛
5.3 降低劳务分包企业的经营成本
5.4 改革劳务分包计价模式
5.5 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
5.6 劳务分包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及风险应对[J]. 孟祥云,于志平. 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 2011(11)
[2]浅谈“架子队”管理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秦振英. 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9(01)
[3]企业劳务分包管理面面观[J]. 段培鹤. 施工企业管理. 2008(07)
[4]美国建筑人工成本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竹隰生. 建筑经济. 2008(03)
[5]建好内部架子队 赢得施工主动权——武广客运专线项目部架子队的调查报告[J]. 黎时明. 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8(01)
[6]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包工头”问题[J]. 孙进. 建筑经济. 2008(01)
[7]基于纳什均衡博弈的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分析[J]. 廖泉文,王操红. 工业技术经济. 2007(12)
[8]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建设浅析[J]. 曹立辉,张岩俊,齐永顺. 建筑经济. 2006(S1)
[9]大型建筑企业组建劳务分包企业探讨[J]. 刘洪程. 建筑经济. 2006(12)
[10]我国企业员工忠诚度研究述评[J]. 高福霞,李婷,李志. 经济师. 2006(01)
硕士论文
[1]建筑施工劳务分包企业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D]. 贺志军.湖南大学 2007
[2]构建新型的建设工程劳务体系[D]. 蒋泽发.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48949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
1.1.2 我国建筑劳务用工的发展形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劳务用工模式的沿革及现状
2.1 劳务用工的有关概念
2.1.1 劳务的定义及特征
2.1.2 劳务分包的定义及特征
2.1.3 劳务分包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2.2 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变迁过程
2.2.1 “铁饭碗”用工阶段
2.2.2 合同制阶段
2.2.3 基地化管理阶段
2.2.4 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阶段
2.3 主要的劳务用工模式
2.3.1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
2.3.2 架子队用工模式
2.3.3 施工企业直接雇佣劳务模式
2.3.4 非成建制劳务用工模式
2.4 劳务用工模式的比较
2.4.1 理论基础
2.4.2 四种主要用工模式的比较分析
2.5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的优势
2.5.1 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组织的合理化
2.5.2 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2.5.3 与我国劳动力发展趋势相适应
2.5.4 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
2.6 本章小结
3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的主要问题
3.1 “包工头”不愿意组建劳务分包企业
3.1.1 “包工头”屡禁不止的根源
3.1.2 组建劳务分包企业的方式
3.2 施工企业不愿意选择劳务分包企业
3.2.1 施工企业管理和交易成本较低
3.2.2 用工形式灵活,具体地域性特征
3.3 劳务工人管理难度大
3.3.1 劳务工人责任心差,素质低
3.3.2 劳务工人权益难以保障
3.3.3 劳务工人流动性大
3.4 本章小结
4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包工头”是否组建劳务分包企业的博弈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模型分析
4.2 施工企业是否选择劳务分包企业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分析
4.3 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研究
4.3.1 委托代理理论——理论基础
4.3.2 模型构建
4.3.3 模型分析
4.4 劳务分包企业与工人之间忠诚度的博弈分析
4.4.1 忠诚度的涵义
4.4.2 模型构建
4.4.3 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改善建筑市场劳务用工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劳务用工培训体系
5.2 提高劳务分包企业的准入门槛
5.3 降低劳务分包企业的经营成本
5.4 改革劳务分包计价模式
5.5 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
5.6 劳务分包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及风险应对[J]. 孟祥云,于志平. 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 2011(11)
[2]浅谈“架子队”管理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秦振英. 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9(01)
[3]企业劳务分包管理面面观[J]. 段培鹤. 施工企业管理. 2008(07)
[4]美国建筑人工成本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竹隰生. 建筑经济. 2008(03)
[5]建好内部架子队 赢得施工主动权——武广客运专线项目部架子队的调查报告[J]. 黎时明. 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8(01)
[6]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包工头”问题[J]. 孙进. 建筑经济. 2008(01)
[7]基于纳什均衡博弈的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分析[J]. 廖泉文,王操红. 工业技术经济. 2007(12)
[8]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建设浅析[J]. 曹立辉,张岩俊,齐永顺. 建筑经济. 2006(S1)
[9]大型建筑企业组建劳务分包企业探讨[J]. 刘洪程. 建筑经济. 2006(12)
[10]我国企业员工忠诚度研究述评[J]. 高福霞,李婷,李志. 经济师. 2006(01)
硕士论文
[1]建筑施工劳务分包企业管理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D]. 贺志军.湖南大学 2007
[2]构建新型的建设工程劳务体系[D]. 蒋泽发.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48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04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