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参数的长三角城市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7-04 16:03
首先基于"国家公顷"对生态足迹模型参数进行本土化探索,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4个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2006—201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等参数,并融合多种指数对研究区的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6年这4个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压力在增大;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在下降,说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提高;4个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指数均在0.2以下,属于强不可持续状态。通过研究可知近些年来这4个城市人类活动对资源存在过度消耗行为,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乐观,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使之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06-2016年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结构
2006-2016年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由图3可知,四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合肥市的变化幅度最大,由2006年的0.611 9 hm2/人下降至2016年的0.551 2 hm2/人;其次是杭州,由2006年的0.377 1 hm2/人下降至2016年的0.287 1 hm2/人;南京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具体来说首先由由2006年的0.246 8 hm2/人下降至2010年的0.225 8 hm2/人,接着上升至2012年的0.236 8 hm2/人,2012年后又呈现下降趋势;上海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没变化,维持在0.088 hm2/人左右。3.3 研究区可持续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西南地区典型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杨丹荔,罗怀良,蒋景龙. 生态科学. 2017(06)
[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 张楠,汪安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6)
[3]基于生态足迹的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郑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05)
[4]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 刘海,殷杰,陈晶,陈晓玲. 测绘科学. 2017(05)
[5]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湖北省利川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陆俐呐,葛察忠,林爱军,杨琦佳,李晓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6]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王祥荣,樊正球,谢玉静,李昆,曾刚,苏德,关庆伟,任引,高峻. 生态学报. 2016(22)
[7]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分析[J]. 杜悦悦,彭建,高阳,赵会娟. 地理科学进展. 2016(10)
[8]城市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在直辖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 郭慧文,严力蛟. 生态学报. 2016(14)
[9]基于生态足迹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 张佳琦,段玉山,伍燕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2)
[10]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刘运伟,李琳莉. 林业经济. 2015(01)
硕士论文
[1]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白婷.西南大学 2017
[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呼包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露.内蒙古大学 2014
[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天姿.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5097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06-2016年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结构
2006-2016年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由图3可知,四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合肥市的变化幅度最大,由2006年的0.611 9 hm2/人下降至2016年的0.551 2 hm2/人;其次是杭州,由2006年的0.377 1 hm2/人下降至2016年的0.287 1 hm2/人;南京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具体来说首先由由2006年的0.246 8 hm2/人下降至2010年的0.225 8 hm2/人,接着上升至2012年的0.236 8 hm2/人,2012年后又呈现下降趋势;上海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没变化,维持在0.088 hm2/人左右。3.3 研究区可持续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西南地区典型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杨丹荔,罗怀良,蒋景龙. 生态科学. 2017(06)
[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 张楠,汪安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6)
[3]基于生态足迹的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郑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05)
[4]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 刘海,殷杰,陈晶,陈晓玲. 测绘科学. 2017(05)
[5]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湖北省利川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陆俐呐,葛察忠,林爱军,杨琦佳,李晓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6]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王祥荣,樊正球,谢玉静,李昆,曾刚,苏德,关庆伟,任引,高峻. 生态学报. 2016(22)
[7]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分析[J]. 杜悦悦,彭建,高阳,赵会娟. 地理科学进展. 2016(10)
[8]城市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在直辖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 郭慧文,严力蛟. 生态学报. 2016(14)
[9]基于生态足迹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 张佳琦,段玉山,伍燕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2)
[10]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刘运伟,李琳莉. 林业经济. 2015(01)
硕士论文
[1]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白婷.西南大学 2017
[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呼包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露.内蒙古大学 2014
[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天姿.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5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26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