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农机服务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研究:2004—2016——基于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5 15:03
  采用"两步法"研究了农机服务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基于2004-2016年全国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构建农机服务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OL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31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粮食技术变化最为明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2008年高达5%。(2)农机服务在2008年以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机服务对粮食TFP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3)农机服务发展与劳动产出弹性具有替代关系,与化肥和机械产出弹性具有互补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农机服务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研究:2004—2016——基于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


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弹性

粮食,生产技术,技术变化


2.粮食生产技术变化受到技术、市场、制度的影响,生产前沿也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生产函数中更大的截距项表明当保持不变的投入要素时能够达到更大的生产能力,截距的变化衡量技术变化。2004-2016年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如图2所示,与2004年的最高产出相比较,技术变化衡量每年可以达到的最高产出。可以看出,2004-2016年能够达到的粮食最高产出增长近14%,表明技术变化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然而,技术变化速度在各年度表现出明显差异。2008年以前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趋势较为平缓,2004-2007年技术变化速度在2%以内,2008年粮食生产技术大幅增长5%。本文认为主要是受到政策影响的结果,2004年我国启动取消农业税政策,至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2004年起我国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启动粮食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8-2016年粮食生产技术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9-2011年有一个低谷期,2013年存在下降的小幅波动。

粮食,省份,生产技术,效率


生产前沿代表着能够达到的最高产量,但这是大多数省份无法实现的,技术效率衡量每个省份与生产前沿的距离。2004-2016年31省份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如图3所示,根据技术效率从高往低进行排序。江苏省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河南、黑龙江、安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也均超过90%,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均在80%~90%之间。大部分技术效率排在前列的为粮食主产区,但是新疆、重庆、北京三个粮食非主产区的技术效率排在了吉林、辽宁两个粮食主产区之上。贵州、山西、上海、海南、西藏及青海都属于粮食非主产区,技术效率排在最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技术效率总体偏低。技术效率较高的主要省份在农机服务发展方面较好。4.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机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有影响吗?[J]. 胡祎,张正河.  中国农村经济. 2018(05)
[2]粮食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调节效应吗?——基于江西省粮食主产县500农户的调查[J]. 彭柳林,吴昌南,张云,张志芳,王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4)
[3]论服务规模经营——从纵向分工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J]. 罗必良.  中国农村经济. 2017(11)
[4]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成本与国际竞争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J]. 朱晶,晋乐.  农业技术经济. 2017(10)
[5]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12省1926户农户调研数据[J]. 杨万江,李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转型: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J]. 叶兴庆.  改革. 2017(03)
[7]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影响[J]. 王欧,唐轲,郑华懋.  中国农村经济. 2016(12)
[8]农地确权、交易含义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科斯定理拓展与案例研究[J]. 罗必良.  中国农村经济. 2016(11)
[9]关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考[J]. 何秀荣.  农业经济问题. 2016(09)
[10]生产性服务对中国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吉、浙、湘、川4省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孙顶强,卢宇桐,田旭.  中国农村经济. 2016(08)



本文编号:3266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266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