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反思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1-07-12 04:52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也是国家和区域内最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两者均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如何防止"空壳化"及其带来的农村萧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将城市和乡村置于"人口—产业—土地"整体性的网络中重新审视两者的逻辑关系,科学分析研判城乡发展的演进过程,系统甄别城乡融合机理特征,有效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构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这一新型解释框架意义重大。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反思与趋势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及城乡平衡发展

等值线图,等值线,土地,发展效益


再者,从城乡等值线与城乡空间均衡方面来看。借鉴无差异曲线概念,建立城乡等值线,并将城乡等值线定义为给居民带来城乡同等生活、工作和公共服务条件的不同人均发展效益(人口融合发展效益、产业融合发展效益和土地融合发展效益)。由于人口流动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为了简化城乡等值线,对“人—业—地”三维系统进行降维处理,将人口融合与土地融合合并为一维。则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刻画出城乡等值线(见图2),纵轴表示人口和土地融合效益(Yt),横轴表示产业融合效益(Xt),城乡等值线(PDt)为人口和土地融合效益(Yt)、产业融合效益(Xt)的函数。可以用城乡等值线进一步阐述城乡空间均衡的过程:城乡融合是人口、产业和土地空间上的融合,融合过程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即城乡人口、产业和土地融合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因素,“人—业—地”融合进程快慢、先后不同。城乡等值线PD1、PD2、PD3,距离原点0越近,则发展效益越低,反之则越高,即PD1<PD2<PD3。在原点0,表示城乡同一化,此时不分城市综合发展效益和乡村综合发展效益,人口、产业和土地本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城市随之产生,城乡关系发生变化。a点不在PD1等值线上,且离原点0较近,而A’点相比a点离原点0要远,且在PD1等值线上,因此可以判定为R0(XR0,YR0)<R1(XR1,YR1)。同时,A’点和A”点同在PD1等值线上,则说明R1(XR1,YR1)=U1(Xu1,Yu1)。即在PD1等值线上城乡综合效益相等,城乡初步实现均衡发展。但是a点、A’点、A”点都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随着城乡人口、产业和土地要素的流动而发生改变。例如,随着工业与农业的不断融合,建立产城融合的新型村镇,由此a点将逐渐向A’点移动,并随着城乡人口互动增多、城乡土地一体化,A’点将逐渐向A点移动,而伴随着产业的不断融合,A”点将逐渐向A点移动。也就是说,随着城乡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管理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人—业—地”系统不断融合,乡村综合发展效益与城市综合发展效益逐渐靠拢,最终二者相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并且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度的不断提高,A点将逐渐向B点甚至C点移动,实现城乡综合效益的提升。

乡村,平衡发展,相互作用,村镇建设


新型村镇建设其实质就是人口、产业和土地的深入融合,可以用“新型村镇建设三角形”来反映“人—业—地”与新型村镇建设的关系(见图1)。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村镇建设都是系统性工程,是人口、产业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按照不同比例所分配的复杂系统,其中人口、产业和土地是城乡融合、新型村镇建设的关键。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土地统筹规划发展激发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动力,并推动“人—业—地”的耦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衡发展、乡村充分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村镇建设的重要目标。城乡融合是新型村镇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目标任务,新型村镇建设是城乡融合的具体实践和实现路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城乡平衡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把城市与乡村的人口、产业和土地进行统筹规划和推进,推进城乡人口、产业和土地的深度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乡人口自由流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趋于均衡、产业发展互补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产城融合、城乡发展区域空间一体化、城市与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一体化、城乡连绵区及网络化发展等,最终实现城乡平衡、乡村充分发展。而新型村镇建设则是通过将“人—业—地”三维融合,重构乡村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型村镇,来实现乡村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首先,在城乡融合的主体,即人口融合方面。人是城市和乡村的活动主体,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即人口融合。在城乡分割、对立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城市与乡村被分割为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而人口也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至城市,甚至吸引了大量农村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城市人力资本高度集中,而农村劳动力匮乏,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的城市偏向政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且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使得农村人口单相流向城市、流向非农产业。2017年,中国的外出农民工人数达到2.87亿人,其中1.7亿人跨县流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347亿人,比2016年末增加204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个别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越发严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量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大都市区向小都市区、小城镇以及乡村迁移,城市人口出现回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级市尺度城乡等值化发展的分异规律(英文)[J]. 刘彦随,陈聪,李裕瑞.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9)
[2]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中国新型城镇战略模式研究[J]. 李红玉.  学习与探索. 2013(09)
[3]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 李文荣,陈建伟.  城市问题. 2012(01)
[4]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J]. 赵洋.  科学社会主义. 2011(06)
[5]谈城乡的空间分离与空间融合[J]. 赵庆海,任德会.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6(01)
[6]城乡融合系统的SD动态国土规划初探[J]. 隋玉柱.  经济地理. 1992(04)



本文编号:3279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279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