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我国人口迁移成本、城市规模与生产率

发布时间:2021-09-01 02:19
  本文将包含人口流动摩擦的空间均衡模型与我国地级市数据相结合,研究人口迁移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劳动力进入壁垒远高于农村非农业部门,同时大城市的劳动力进入壁垒高于中小城市,导致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规模分布呈现出中小城市偏多、大城市偏少的扁平化特征。进一步降低人口流动壁垒将有利于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张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文章来源】:经济学(季刊). 20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4 页

【部分图文】:

我国人口迁移成本、城市规模与生产率


我国的结构转型与城市化

城市规模


同时,尽管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工作机会(陆铭等,2012),劳动生产率更高(踪家峰和周亮,2015;王建国和李实,2105),我国大城市的户籍政策反而更加严格。其中,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因而呈现出中小城市居多,(特)大城市偏少的扁平化特征,空间基尼系数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国家(Chan and Wan,2017)。如图2所示,我国前五十名大城市的相对规模明显低于美国,而其余中小城市的相对规模则略高于美国。我国以城市规模为基础的户籍政策,阻止劳动力流入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城市,导致一大部分城市规模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Au and Henderson,2006),造成了效率与福利的损失。本文构建包含人口迁移摩擦的多地区、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并利用我国2000年和2005年的地级市数据,研究迁移成本对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效率的影响。通过反事实分析,我们发现在2000年我国的流动人口存量能够解释11.1%的总产出增长;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迁移成本下降,使经济效率提高4%。然而,我国的人口迁移成本仍然很高,城市的劳动力进入壁垒远高于农村非农业部门,同时大城市的劳动力进入壁垒高于中小城市,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体系呈现扁平化特征。进一步降低人口流动壁垒将有利于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张与经济效率的改进。

城市规模,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户口


2000年人口普查与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提供了劳动力的居住地、所从事的行业、户口所在地以及户口类型(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这些信息。如果劳动力的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同,或者从事的行业与户口类型不一致,就被定义为迁移人口。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出各地区、部门间的人口迁移份额矩阵{m k,n i,j }。表2汇总了2000年与2005年我国劳动力的迁移情况。首先,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很大,2000年已达到1.17亿,占总劳动力的近20%。其次,农业户籍人口从事非农业劳动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占总流动劳动力的85%以上;而在这些劳动力中,约60%选择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此外,从2000年到2005年,人口流动规模继续扩大,总流动人口增长超过5 000万,同时进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增长加快8(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 陈钊,陆铭,佐藤宏.  经济研究. 2009(10)



本文编号:3376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376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