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西北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4 21:08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问题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着力构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7年兰西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指数时间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社会城镇化贡献份额逐渐增大,空间上出现"极化"发展模式,兰州和西宁两大核心城市与周围县区差距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有待提高,其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状态,基本与地形分布相符;从协调类型上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度在0.4~0.5,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且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较明显,协调区域集中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及周围部分县区,失调区域则集中于城市群南部和西部县区。研究结果可为兰西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西北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研究区位置图

城市群,空间格局,城镇,资源环境


在2005、2010、2015和2017年,兰西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标准差分别为0.074、0.082、0.081、0.083,可见各县区之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差距有所增加,但与兰西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标准差相比,县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差距明显小于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动态变化看(表4),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动,资源环境载荷子系统对承载力影响较大,但资源环境压力仍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绩效力度还有待提升。总体来看,2005—2017年兰西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现出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GIS平台,利用断裂点法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指数分为以下五大类(图3)。图3显示,兰西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空间差异较大,大体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以兰州市和西宁市为中心的河湟谷地及其周边县区。从空间变化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指数高、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区、西宁市区、临夏市、白银市区、海东市区等各市的市辖区,较低、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大多数县区,且县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离散程度较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005—2017年39个研究单元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动态度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东部县区的增幅整体大于西部县区,永登、皋兰、榆中、白银市区、海东市区等河谷盆地地区动态度较高,而海晏、共和、互助等部分县区承载力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因兰西城市群各县区自然、社会环境各异,不同河谷盆地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组合、经济基础等不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

资源环境,城市群,承载力,空间格局


基于GIS平台,利用断裂点法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指数分为以下五大类(图3)。图3显示,兰西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空间差异较大,大体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以兰州市和西宁市为中心的河湟谷地及其周边县区。从空间变化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指数高、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区、西宁市区、临夏市、白银市区、海东市区等各市的市辖区,较低、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大多数县区,且县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离散程度较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005—2017年39个研究单元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动态度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东部县区的增幅整体大于西部县区,永登、皋兰、榆中、白银市区、海东市区等河谷盆地地区动态度较高,而海晏、共和、互助等部分县区承载力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因兰西城市群各县区自然、社会环境各异,不同河谷盆地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组合、经济基础等不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2.3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关系空间格局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J]. 陈万旭,李江风,曾杰,冉端,杨斌.  地理研究. 2019(09)
[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J]. 孙端,陈颖彪,曹峥,胡应龙.  生态学杂志. 2019(06)
[3]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扩展模型的浙江省自然资本动态评估[J]. 晋雪茹,李晓贤,张洪铭,张楠郁,冯喆.  生态学杂志. 2019(07)
[4]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 方创琳.  地理研究. 2019(01)
[5]2000—2015年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化[J]. 吴艳艳,袁家冬.  经济地理. 2018(07)
[6]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扩张及其经济溢出效应[J]. 别小娟,孙涛,孙然好,王继斌,张廷斌,陈利顶.  生态学报. 2018(12)
[7]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关系[J]. 段佩利,刘曙光,尹鹏,张海峰.  经济地理. 2018(05)
[8]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约束下的城镇化水平阈值分析——以张掖市为例[J]. 冯浩源,石培基,周文霞,陈佳银,张学斌.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2)
[9]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环境质量协调性[J]. 严珅,孙然好,曹明明.  生态学杂志. 2018(02)
[10]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J]. 杜志威,李郇.  地理学报. 2017(10)



本文编号:3455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455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