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11-21 06:45
  根据研发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包含R&D投入的超效率DEA—SBM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7年中国不同区域传统型、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模型对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创新要素下中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均高于传统要素下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逐渐收敛。东部地区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最高,西部、东北部地区有所提升,而中部地区并未得到较大提升;②2001—2017年全国创新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技术进步是促进其增长的主要因素;③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城镇化水平、FDI与全国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起负向影响作用。R&D投入规模、R&D投入强度、R&D投入成果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在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有不同的表现。 

【文章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全国及各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

模型图,规模报酬,效率,模型


图1为超效率DEA模型基本思想,在计算单元B的效率值时,将B排除在DMU集合之外,线段BB′表示B点投入量可增加的幅度,则B点超效率评价值=OBˊ/OB﹥1。依此思路,可以继续得出A、C、D的超效率值。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可以体现规模效率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中国内地30个省市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

区域图,绿色,效率,区域


如图2所示,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分为3个阶段:快速下降期、波动增长期、平稳期。2001—2008年全国及各区域传统要素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该阶段处于“十五”规划及“十一五”规划期,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高耗能行业(包括电力、石化、钢铁等)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由2001年的15.9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的年33.55亿吨标准煤,由此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2009—2011年属于波动增长期,“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目标,即“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家实施一系列环保整治措施并调整了产业结构,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过多、污染排放过大问题得以控制,所以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有所回升。2012—2017年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较为平稳,该阶段处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阶段,国家贯彻“节能减排”发展要求,全社会能源消耗量增长较为平稳,工业三废排放量减少。同时,国家在经历了GDP高速发展后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速逐渐减缓,故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较为平稳。从各区域时间演变趋势看,四大经济区域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有所下降,且逐渐收敛,但是东部地区传统要素利用效率为0.64,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图3 全国及各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周璇,陶长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9(04)
[2]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估——基于R&D投入视角[J]. 陈瑶.  经济问题. 2018(12)
[3]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 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1)
[4]2006-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和环境综合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 王娟,赵涛,张啸虎.  资源科学. 2016(02)
[5]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基于包含R&D投入的SBM模型的分析[J]. 黄永春,石秋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12)
[6]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 王兵,刘光天.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5)
[7]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 杨汝岱.  经济研究. 2015(02)
[8]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与绿色增长转型——基于中国33个行业的实证考察[J]. 何小钢,王自力.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2)
[9]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1)
[10]R&D投入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工业19992010年的经验数据[J]. 万伦来,朱琴.  经济学动态. 2013 (09)



本文编号:3508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508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2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