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分析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格局特征,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科学决策具有实践意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2~2011年间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上看,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由46.65提升至75.44,区域间差异日趋缩小;从空间特征上看,呈现"中东部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程度呈现显著差异;随着沿海战略的实施,集约度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用地集约性提高。研究结果对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时空分异 全局主成分分析 河北省
【基金】: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项目(DCPJ13-2.1)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Y2012015)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0000795)资助
【分类号】:F299.23
【正文快照】: 宁小李,管莉婧,门明新,邓红蒂,左玉强.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J].土壤通报,2015,46(1):48-53Ning Xiao-li,Guan Li-jing,Men Ming-xin,Deng Hong-di,Zuo Yu-qiang.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Intensive Use in Hebei Province[J].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力;牛铮;尹君;李志伟;;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王家庭;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4个典型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7期
3 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1期
4 王中亚;傅利平;陈卫东;;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实证分析——以三大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11期
5 谢敏;郝晋珉;丁忠义;杨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张慧;董梅;姚运肖;;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7 周浩;陈银蓉;顾颖敏;;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8 化龙雷;雷国平;张慧;;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9 韩会庆;蔡广鹏;张凤太;郜红娟;朱健;;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10 范辉;王立;周晋;;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物元模型的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少燕;;临沂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2 张世文;马素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周伟;王秀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4 张红富;周生路;吴绍华;任奎;;当前我国农用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5 许素;周勇;郧文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区域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6 李瑞华;陈秋计;樊良新;颜祝庆;;省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7 罗志军;芦贱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8 罗雄飞;周勇;聂艳;于雷;;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9 尧德明;陈玉福;张富刚;刘彦随;黄朝明;;层次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指标分解中的应用——以海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10 刘剑岚;廖和平;;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初探——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海宁;郑新奇;徐劲原;郑云梅;;节约集约用地与土地整治关系剖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何培根;赵青宇;;江苏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性评价及机制创新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佟香宁;王绍艳;杨钢桥;;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孔凡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演变与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李秀凤;周荣军;;辽宁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及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赵小敏;邓建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李毅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人口格局的空间分布变动模式[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孟庆香;贺鹏飞;曲晨晓;;中原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孟庆香;贺鹏飞;曲晨晓;陈常优;毋晓蕾;韦东;方明;梁留科;吕可文;王国强;王慧娜;苏朝阳;苗长虹;穆松林;高建华;;第十二章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祥旭;柳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艳;柳州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吴壮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廖平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福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集约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谢广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张法朋;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新茂;何宏伟;柯新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王春霞;杨庆媛;刘胜;张安明;杨盛元;;县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四川省犍为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3 吴壮金;周兴;左志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4 崔娟敏;;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辽宁省绥中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5 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魏婷;吴长年;;一种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7 雷广海;刘友兆;陆效平;;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8 朱天明;杨桂山;苏伟忠;李峻峰;;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9 华伟,赵芳;都市扩张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关于上海市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10 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胜武;济南市建设用地城乡统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珊珊;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晓艳;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杰;姚小薇;;武汉城市圈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9期
2 李芹;陈海;王国义;;耕地集约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3 张小虎;张合兵;赵素霞;牛海鹏;;基于三角模型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趋势及时空分异[J];土壤通报;2013年02期
4 张明斗;;中国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作用机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10期
5 孙才志;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6 徐勇;马国霞;郭腾云;;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07年06期
7 王广洪;黄贤金;姚丽;;国家级园区用地相对集约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04期
8 颜谢霞;陈利华;王君;;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论坛;2006年01期
9 王茂军,张学霞;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10 王珍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时空分异探析——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楠;;我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涂小松;濮励杰;朱明;;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分异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以苏锡常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45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