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4 15:13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武汉市 能源消耗
【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不断变暖,成为全球十大突出的环境问题之首。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工业化前1750年高了40%。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土地是所有人类活动的载体,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的增加成为第二大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仅次于化石燃料。根据IPCC报告资料显示,十九世纪至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所释放的碳量约占因人类活动而排入大气中的碳量的三分之一。城市作为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消耗的集中区域,成为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焦点。武汉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宜居城市”,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武汉市应通过传统产业低碳化、环境友好化,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分别核算武汉市土地利用中碳源碳排放的数量和碳汇的碳吸收量;然后利用相关模型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因素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值,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是在陈银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资助项目——基于系统仿真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与低碳利用调控研究(项目编号:14BGL218)的课题下完成的。其主要结论有:(1)通过收集武汉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和各种用地数据,结合已有的碳排放系数,分别核算了武汉市土地利用1996-2012年期间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研究表明:碳源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园地是主要的碳汇用地,耕地和草地则发挥了主要的碳吸收作用,武汉市净碳排放量在2012年达到了839.88万吨。(2)以核算出来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采用新陈代谢灰色模型对武汉市未来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分别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武汉市2020年碳排放量为2973.76万吨,碳吸收量为1132.47万吨,净碳排放量将达到1839.29万吨,相比于2005年的碳排放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53%。这与2007年武汉市设立的低碳城市的理念,碳排放量要求下降56%不符合。(3)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碳系数因素、能源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土地产出因素、土地规模因素等5个影响因素,在碳排放系数为固定值的前提下,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产出因素和土地规模因素对碳排放影响有促进作用,土地产出因素对碳排放贡献最大;而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其中能源强度发挥主要的抑制作用。为此,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碳汇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化肥使用效率,促进低碳农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地均能耗;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工矿用地的过快增长,优化用地结构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武汉市的低碳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武汉市 能源消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X196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12-13
- 1.1.3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8
- 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14-15
- 1.2.2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15-16
- 1.2.3 社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分析16-17
- 1.2.4 低碳经济研究17-18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技术路线18-21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1.3.3 技术路线20-21
- 1.4 可能的创新21-22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2-27
- 2.1 相关概念22-25
- 2.1.1 碳源、碳汇和碳库22-23
- 2.1.2 低碳经济23
- 2.1.3 土地利用碳排放23-24
- 2.1.4 能源强度和能源碳排放强度24-25
- 2.2 理论基础25-27
- 2.2.1 低碳经济理论25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5-26
-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26-27
-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27-29
- 3.1 研究区域概况27-28
- 3.1.1 自然地理条件27
- 3.1.2 社会经济条件27-28
- 3.2 数据来源28-29
- 4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以及预测29-42
- 4.1 碳排放计算29-36
- 4.1.1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源计算29-31
- 4.1.2 武汉市耕地碳排放量测算31-32
- 4.1.3 武汉市碳汇量测算32-34
- 4.1.4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34-36
- 4.2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36-42
- 4.2.1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静态灰色模型37-39
- 4.2.2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精度检验39-42
- 5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计量分析42-56
- 5.1 因素分析模型与方法42-44
- 5.2 测算与分析44-52
- 5.3 不同用地类型对碳排放的累计贡献值结果52-53
- 5.4 碳汇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53-56
- 6 结论与讨论56-62
- 6.1 主要结论56-57
- 6.2 对策建议57-60
- 6.2.1 碳增汇措施58
- 6.2.2 碳减排措施58-60
- 6.3 讨论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娜;冯淑怡;曲福田;;经济发展对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曾好;董利民;;基于低碳背景下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4期
3 丁一汇,耿全震;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J];气象;1998年03期
4 袁路;潘家华;;Kaya恒等式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的局限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3期
5 张占贞;;基于KAYA模型的青岛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凯;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应用[D];长江大学;2012年
2 卢懿;灰色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1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54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