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其新型城镇化路径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其新型城镇化路径
【摘要】: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特征 分形 空间探索分析 山东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1JZD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29001)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xrzz2014018)
【分类号】:F299.21
【正文快照】: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空间现象,反映了农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地理学者在中国城镇化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979年南京大学吴友仁在国内率先发表《关于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J];城市规划;1979年05期
2 汪宇明;花露;张洁玉;;中国城乡政区的转型与变化——以人口大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12期
3 姚士谋;王辰;张落成;陈振光;宋平;;我国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4 宁越敏;;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5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6 薛凤旋,杨春;外资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7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8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9 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J];东南学术;2004年04期
10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凤祥;;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对砀山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明;;城市化定义界定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3 胡慧蓉;李人可;刘瑾;;昆明市居民小区绿化土壤的理化性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刘文;;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5 张恩广;张明斗;;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经济联系方向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6 郑文晖;;块状经济主导下的浙江省城镇化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7 焦华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徐海贤,庄林德;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郇恒飞;焦华富;曹阳;;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杨海宾;吕可文;朱建彬;梁志勇;;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国恩;;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邵立威;张二东;路紫;;河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趋势[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宁越敏;黄胜利;;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及其变迁特征[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9 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甬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5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忠民;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的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岩;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翠仙;江西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省建设厅赴浙江城镇化工作调研组;;浙江省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启示[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2 周利敏;;镶嵌与自主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非正式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3 邹农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华;;城市化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性分析——天水市的案例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5 赵海燕;王吉恒;王U,
本文编号:607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0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