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9:08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苏州市 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苏州市为例,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苏州市1990~201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统计核算,并对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6.4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7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6.21hm2,远远超出了目前的生态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通过动态分析,结果显示苏州市的生态足迹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正在变缓,生态承载力稳中有降,万元GDP生态足迹也在下降,这表明苏州市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提出了苏州市需尽快进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以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苏州市 可持续发展
【基金】: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2014专项“公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素养研究”(SHGE2014A04)
【分类号】:X22
【正文快照】: 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让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和谐运转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议题。因此,科学评价和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况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建伟;;建国后至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成淑敏;高阳;黄姣;杨卓翔;;京津冀及江浙沪经济圈生态足迹比较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4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5 王雪梅;张志强;熊永兰;;国际生态足迹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6 安宝晟;程国栋;;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14年04期

7 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唐宏;;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03期

8 段锦;康慕谊;江源;;基于淡水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6期

9 李琳;陈波平;;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劲峤;;江西省动态生态足迹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3期

2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3 张翔;尹海伟;徐建刚;;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4 关劲峤;;江西省动态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5 蒲金涌;姚小英;王立科;;天水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6 代富强;刘刚才;南岭;;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7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吴兵兵;毛振军;李辉;王希强;;基于修正生态足迹模型探讨银川可持续发展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9 夏春萍;隋俊;;新农村建设村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10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Simpl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4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卓咏;;中国大城市环境问题的特性及其解决[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叶长青;肖荣波;王国恩;;生态足迹分析在宜居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顺德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Study 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Resource-Based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苗蕾;刘茹生;;武汉市生态足迹的时序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朱佩娟;刘湘云;;长株潭绿心地区空间冲突与空间协调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庆龄;基于文献计量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国际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6 顾晓薇;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减量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7 陈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相震;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正栋;广东韩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伟;基于能值理论的湖南省衡东县生态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汤海弋;广东省紫金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肖秋平;耕地生态足迹分异与安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寅玲;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添虹;上海市崇明岛生态足迹时空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艳;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赵志强;高江波;李双成;王仰麟;;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1978—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郭娜;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4 王书玉;卞新民;;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经济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5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6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7 段七零;;基于能值分析的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9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10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3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4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5 张颖;王万茂;;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的实证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4年02期

6 柴一新,郭林,祝宁;浅谈生态足迹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情况[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7 王景伟;王海泽;;大庆市生态足迹计量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4期

8 张丽峰;;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陈秋计;刘昌华;刘文锴;;煤炭主产区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勇;天津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夏秀红;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梁晓梅;中日韩贸易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包萨出荣贵;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帅;沈阳市生态足迹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5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15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4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