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一致性及可实现性——以天津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一致性及可实现性——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能源强度和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数,考察了在能源强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天津市碳强度目标的可实现性;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对能源强度变化量进行分解分析;采用趋势分析对天津市2015年能源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天津市碳强度目标和能源强度目标是一致的;能源强度下降量大体上呈现一个先增后减的趋势,和能源效率效应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主要是受第二、三产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在保持能源强度发展趋势下,天津市实现"十二五"能源强度目标的可能性超过95%。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能源强度 “十二五”规划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天津市区域碳排放交易支撑技术研究与效果分析”(2012BAC20B12-09-1)
【分类号】:F206;X321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舒文卿.“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一致性及可实现性——以天津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89-94.Citation format:SHU Wen-qing.Consistency and Realizability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 inthe Regional 12t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2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3 张瑞;丁日佳;;中国能源强度变动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2007年02期
4 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5 苗壮;周鹏;周德群;李向民;;“十一五”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6 张贤;周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7 韩亚芬;陈建永;李琦;;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8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9 王晓岭;武春友;赵奥;;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10 成艳;聂锐;张炎治;;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多层分解分析[J];中国矿业;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7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8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9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1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3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