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7:19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集约评价 集约利用类型划分


【摘要】:土地的稀缺性决定土地的利用必须是高效和节约的,快速城市化、土地大规模扩张以及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走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如何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宏观上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划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类型,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城市集约发展的特点,发现不同城市间的差异,为提高城市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全国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2013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由于全国范围内城市发展的巨大差异性,需要首先对参评城市进行分级,以降低差异性对集约评价的影响。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所有城市按照城市发展水平分成三级;随后在每一级内运用熵权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宏观评价,确定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对集约利用的四个要素进行空间聚类分析,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的划分;最后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城市发展战略格局,有针对性地给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结果表明:(1)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总共分为三大类,十二小类,七十五个集约利用类型。总体上东部地区城市集约利用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在四个要素上的发展不均衡。(2)不同城市发展水平级别下,集约利用指标的权重系数不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土地使用强度因素更能决定城市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发展水平地区,土地投入水平更能影响城市的集约利用水平。(3)提高城市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群建设的内容,以集约度较好地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城市的节约集约建设,并根据集约利用类型确定工作重点。
【关键词】: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集约评价 集约利用类型划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3
  • 1.2.1 国外研究12
  • 1.2.2 国内研究12-13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4.1 文献资料法16
  • 1.4.2 主成分分析法16
  • 1.4.3 熵权法16-17
  • 1.5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18-22
  • 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与内涵18-19
  • 2.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18
  • 2.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18-19
  • 2.2 城市发展水平的概念19
  • 2.3 城市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19-20
  • 2.4 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的概念20-21
  • 2.5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城市发展水平分级22-38
  • 3.1 中国城市分级体系22-25
  • 3.1.1 基于城区常住人口的城市规模划分22-23
  • 3.1.2 基于城市行政级别的分类23-25
  • 3.1.3 基于公司指数的城市分级25
  • 3.2 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25-26
  • 3.3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选取原则26-27
  • 3.3.1 科学性原则26
  • 3.3.2 通用性原则26-27
  • 3.3.3 易获取性原则27
  • 3.3.4 系统性原则27
  • 3.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7-30
  • 3.5 城市发展水平评价30-34
  • 3.5.1 数据标准化30
  • 3.5.2 评价步骤30-31
  • 3.5.3 评价结果31-34
  • 3.6 城市分级34-37
  • 3.7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38-51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38-41
  •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38-39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39-40
  • 4.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40-41
  • 4.2 集约利用评价41-42
  • 4.2.1 数据标准化41
  • 4.2.2 计算指标信息熵41-42
  • 4.2.3 计算指标权重42
  • 4.2.4 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模型42
  •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42-50
  • 4.3.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43-44
  • 4.3.2Ⅰ类城市集约利用评价44-46
  • 4.3.3Ⅱ类城市集约利用评价46-48
  • 4.3.4Ⅲ类城市集约利用评价48-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结果及分析51-65
  • 5.1 类型区划分方法51-52
  • 5.2 聚类过程52-55
  • 5.3 划分结果与讨论55-60
  • 5.4 提高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60-64
  • 5.4.1 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衔接60-61
  • 5.4.2 增加土地投入,,提高城镇化质量61-62
  • 5.4.3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62-63
  • 5.4.4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63-64
  • 5.5 本章小结64-6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5-66
  • 6.1 本文主要结论65
  • 6.2 研究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69
  • 附录Ⅰ69-73
  • 附录Ⅱ73-75
  • 附录Ⅲ75-77
  • 附录Ⅳ77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芳荣;陈松林;;基于熵值法的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度研究——以江西省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本文编号:699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99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