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贡献度综合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17-08-29 15:02

  本文关键词: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贡献度综合评价体系


  更多相关文章: 可再生能源 需求侧资源 并网贡献度 系统动力学 评价 可再生能源消纳 经济性 负荷预测


【摘要】:通过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能够降低系统对燃煤备用机组和输电线路扩容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考虑到系统动力学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需求侧资源贡献度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分析了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驱动关系;然后,构建了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贡献度的测算栈流图,具体包括分布式发电优化负荷预测测算环节、提高供电可靠性测算环节、发电组合经济性测算环节、可再生能源消纳因子构建环节、可再生能源消纳贡献度测算环节;最后,提出了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贡献度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网能源研究院;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 需求侧资源 并网贡献度 系统动力学 评价 可再生能源消纳 经济性 负荷预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1082)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SGZB0000JYWT1400237)~~
【分类号】:F426.61;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我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1]。对应到我国电力系统,目前面临两大发展任务[2-4]:一是改善发电结构,促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并网消纳,实现能源利用的清洁、可持续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新;王蓓蓓;;引入需求响应的电力市场运行研究及对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思考[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10期

2 陈功贵;陈金富;段献忠;;考虑备用约束和阀点效应的电力系统环境经济优化调度[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8期

3 和贝;张建成;钟云;;基于双并联Boost-Buck电路的光伏发电系统电压稳定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7期

4 韩勇;;智能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发展路线图规划[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02期

5 袁晓冬;邱志鹏;李群;周克亮;;双馈型风电机组网侧换流器无功功率调节控制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08期

6 张保会;王进;李光辉;郝治国;刘志远;薄志谦;;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风电接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配合[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3期

7 张新松;袁越;吴博文;李强;;电力市场环境下含大规模风电场的输电网规划[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4期

8 梁甜甜;高赐威;王蓓蓓;;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5期

9 曹太强;许建平;祁强;王军;;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5期

10 王娟娟;吕泉;李卫东;赵云丽;;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AGC成本的分摊策略[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鸣;刘洋;王蕾;陈玉胜;李彦吉;贾海清;刘长玺;尹兆文;;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典型产业月用电负荷预测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年05期

2 蔡秋娜;文福拴;薛禹胜;辛建波;;基于SCUC的可入网混合电动汽车优化调度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1期

3 胥威汀;刘俊勇;刘友波;胡灿;;智能营销研究概述(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启示[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2期

4 王蓓蓓;李扬;;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及实施机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12期

5 沈阳武;彭晓涛;杨军;孙元章;吴云亮;马溪原;;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功率实时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11期

6 杜炜;王聪;刘昭慧;;改进型有源均流法及其在多相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11期

7 程孟增;窦真兰;蔡旭;;基于三电平变换器励磁的双馈感应发电机低电压穿越性能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1期

8 梁甜甜;高赐威;王蓓蓓;;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5期

9 孙惠娟;彭春华;易洪京;;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多目标随机优化调度[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5期

10 谭忠富;于超;;节能减排目标下燃煤机组电量分配模糊优化模型[J];电网技术;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惠娟;彭春华;易洪京;;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多目标随机优化调度研究[A];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2 车倩;陆于平;;基于Crowbar的风场低电压穿越能力与保护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宋宋;郭延凯;钟鸣;;移动式电力能效检测系统及方法[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谢丽荣;郭锋;丁恰;黄静;张俊;;考虑低碳的均衡发电量调度模式的日前发电计划[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孙惠娟;彭春华;易洪京;;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多目标随机优化调度研究[A];2012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威;考虑间歇性能源接入和运行安全的多目标有功优化调度[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凡鹏飞;风电并网电力系统充裕性决策模型和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刘晓;新能源电力系统广域源荷互动调度模式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于超;不同排污机制下发电能耗与排放成本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赵亮;地区电网智能调度理论与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庄凯;直驱永磁同步风电机组并网变换器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陈安伟;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史乐峰;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王娟娟;有功功率平衡辅助服务成本与交易的相关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黄立新;智能电网条件下输电检修优化模式与实施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阳;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接入及智能响应[D];郑州大学;2011年

2 饶攀;基于节能减排的多目标优化发电调度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3 荆超;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董兴华;含风电场的多目标低碳电力系统调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杜继成;基于线性规划的Balmorel模型及其在风电并网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胡学忠;智能电网技术在用电营销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岳云力;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机组组合优化方法[D];浙江大学;2012年

8 卢键明;我国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模型方法及实施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王映祥;电力市场下大规模电热水器用户的需求侧竞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振动;微网的经济调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Aparicio;Z.Chen;H.Beltran;E.Belenguer;;电压暂降过程中的双馈风力发电机无功功率调节能力(英文)[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2 高赐威;何叶;;考虑风力发电接入的电网规划[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3 孟祥星;王宏;;大规模风电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调度[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亚安,范炜,管晓宏;动态规划法解买电商的投资分配问题[J];电工技术学报;2001年03期

5 赵波,郭创新,曹一家;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动态调整罚函数的最优潮流计算(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6 刘其辉;贺益康;张建华;;交流励磁变速恒频双馈型异步发电机的稳态功率关系[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2期

7 廖志凌;阮新波;;一种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双向变换器的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8 严干贵;王茂春;穆钢;崔杨;周志强;戴武昌;;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联网运行建模及其无功静态调节能力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7期

9 郑晓;张静;马韬韬;朱少华;黄斌;郭创新;;基于改进决策方法的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9期

10 卢斯煜;娄素华;吴耀武;;低碳经济下基于排放轨迹约束的电力系统电源扩展规划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茜;风电场与输电网协调规划的模型和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岳顺民;配电市场价格分析及价格监管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段登伟;配电市场管制及供电公司风险规避的定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吴集光;电力市场环境下AGC和备用辅助服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梁才浩;基于新型进化算法和微机集群的电力系统并行无功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包能胜;风电—燃气轮机互补发电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琳琳;DSM中用户反应度建模及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2 王洋;防止投机调节的CPS指标加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宝珠;电力需求侧管理新技术在电网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4 马季;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治国;胡化凯;张逢;;建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年09期

2 孙海燕;“十一五”科技部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研发 强调自主创新[J];建设科技;2005年12期

3 刘丽萍;记者行动初见成效,可再生能源渐成媒体关注热点[J];太阳能;2005年01期

4 顾琼;《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助力中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第二届亚洲可再生能源展迅速升温[J];太阳能;2005年02期

5 ;中国—西班牙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能源;2005年08期

6 王璇;可再生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J];国际化工信息;2005年11期

7 ;发展可再生能源配套政策将实施[J];东北电力技术;2005年10期

8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04期

9 ;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在京召开[J];中国能源;2005年11期

10 张国宝;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更快更好地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工作的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李燕;汪贤强;;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韩立红;;河北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李沛;何文晶;杨慧;;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侠;徐壮;苏道年;鲁玲;张则振;;山东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8 ;关于2011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申报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38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9 ;十堰市住建委关于印发《十堰市“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发展规划》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10 ;宜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华;法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N];中国煤炭报;2004年

2 钟欣;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创历史新高[N];中国贸易报;2005年

3 林琳;气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大有作为[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丁 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瓶颈[N];中国质量报;2005年

5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冯之竣;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N];光明日报;2005年

6 毛 磊;美国可再生能源消耗锐减[N];经济参考报;2002年

7 王一娟 李敏;可再生能源产业全球升温[N];经济参考报;2004年

8 刘向 郑汉根;我国将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立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于杉;可再生能源再度看好[N];经济参考报;2004年

10 记者:杨骏;高油价给可再生能源积聚优势[N];经济参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7 黄s,

本文编号:753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753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