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我国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3:40

  本文关键词:我国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污染物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Beta收敛 Alpha收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石化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梦”的相继提出都表明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污染物减排已经是经济社会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市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资源凛赋存在较大差异性,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我国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差异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性及收敛性,为我国的污染物排放调控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本文按照“文献梳理-理论探讨-现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总结”的技术路线展开。首先系统梳理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确立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性的研究思路;其次,从理论上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其收敛性进行界定,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全面解释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性,并对污染物排放收敛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接着,对各地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现实考察,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标和对数离差均值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第二,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收敛;第三,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均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将达到各自的稳态水平,同时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速度呈现出中部最快,西部次之,东部最慢的格局。基于目前污染物收敛性研究相对缺乏以及大多集中在单类污染物研究的情况,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利用熵值法测算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研究多种污染物而非单类污染物;2.将空间因素纳入到收敛性的考察范围内,利用空间收敛性模型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Beta收敛 Alpha收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7
  • 1.2.1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3-16
  • 1.2.2 污染物收敛性的研究16-17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17-18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7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1.4 本文的创新点18-19
  • 第2章 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的理论研究19-26
  • 2.1 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性相关概念的界定19-21
  • 2.1.1 污染物排放强度19-20
  • 2.1.2 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性20-21
  • 2.2 污染物排放收敛的理论解释21-22
  • 2.3 污染物排放收敛的影响因素22-26
  • 第3章 各地区污染物排放的现状与差异分析26-37
  • 3.1 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26-27
  • 3.2 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现状27-30
  • 3.2.1 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测算27-29
  • 3.2.2 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统计分析29-30
  • 3.3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30-37
  • 3.3.1 区域的界定30-31
  • 3.3.2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31-37
  • 第4章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性分析37-49
  • 4.1 用于污染物排放强度收敛性研究的空间计量模型构建37-41
  • 4.1.1 空间数据及其性质37-38
  • 4.1.2 空间相关性的检验38-40
  • 4.1.3 空间收敛模型构建40-41
  • 4.2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检验41-43
  • 4.3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检验43-49
  • 4.3.1 α收敛43
  • 4.3.2 β收敛43-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年02期

2 于凤玲;陈建宏;;基于灰色关联与优势分析的能源消费与工业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11期

3 彭文强;赵凯;;我国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蒋洪强;张静;王金南;张伟;卢亚灵;;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边际环境污染效应变化实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5 陈青青;龙志和;;中国区域CO_2排放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年06期

6 王强;郑颖;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7 魏梅;曹明福;江金荣;;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8 谷蕾;马建华;王广华;;河南省1985—2006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9 曾波;苏晓燕;李传平;;我国能源消费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联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7年05期

10 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绪娜;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朱清;居民环境偏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5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765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a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