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5:23

  本文关键词: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型城市 路径 空间 苏州


【摘要】:我国城市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完善产业结构、选择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苏州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的飞速发展,苏州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苏州创新型城市的全面、全方位建设。本文结合区域创新一体化的背景重点对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在梳理创新型城市基础理论、相关研究和案例总结的基础上,对苏州发展成就、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进行概括总结;根据苏州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特征,将发展阶段概括为:乡镇工业驱动发展阶段、外向经济驱动发展阶段、自主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并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空间创新等方面对苏州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进而概括总结存在问题并探讨其形成原因。针对苏州城市发展形势,结合区域创新一体化背景,制定创新型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提出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四大路径:第一,构建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第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第三,建立多元管理与运行机制;第四,重构与优化创新型空间结构。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路径 空间 苏州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14-15
  • 1.1.1 全球竞争态势转向创新竞争14
  • 1.1.2 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正加速14
  • 1.1.3 城市急需突破传统发展模式14-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框架17-19
  • 1.4.1 创新点17
  • 1.4.2 研究框架17-19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19-32
  • 2.1 创新型城市发展理论研究19-23
  • 2.1.1 产业集群理论19
  • 2.1.2 产业创新理论19-20
  • 2.1.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0-22
  • 2.1.4 城市创新空间理论22
  • 2.1.5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22-23
  • 2.2 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综述23-26
  • 2.2.1 发展模式研究23-24
  • 2.2.2 构成要素研究24
  • 2.2.3 动力机制研究24-25
  • 2.2.4 路径选择研究25-26
  • 2.2.5 小结26
  • 2.3 典型案例研究26-32
  • 2.3.1 硅谷:产学研互动机制推动产业集群演化生成26-27
  • 2.3.2 日本筑波: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集聚创新模式27-28
  • 2.3.3 中关村:创新网络引领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28-29
  • 2.3.4 深圳:自主创新引领城市发展29-31
  • 2.3.5 对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启示31-32
  • 第三章 苏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现状32-55
  • 3.1 苏州市创新驱动阶段32-37
  • 3.1.1 第一阶段——乡镇工业驱动发展阶段33-34
  • 3.1.2 第二阶段——外向经济驱动发展阶段34-35
  • 3.1.3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驱动发展阶段35-37
  • 3.2 苏州城市创新发展现状37-48
  • 3.2.1 科技创新37-40
  • 3.2.2 文化创新40-42
  • 3.2.3 人才创新42-43
  • 3.2.4 产业创新43-46
  • 3.2.5 体制创新46-47
  • 3.2.6 空间创新47-48
  • 3.3 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8-52
  • 3.3.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缺乏活力48-49
  • 3.3.2 创新文化氛围较弱,产业品牌效应不高49
  • 3.3.3 人才结构优化不足,产业转型对接阻力大49-50
  • 3.3.4 产业空间聚集不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益低50
  • 3.3.5 创新协同水平不高,,规划实施推进障碍多50-51
  • 3.3.6 创新空间有待优化,创新示范引领性不足51-52
  • 3.4 机遇与挑战52-55
  • 3.4.1 战略机遇52-53
  • 3.4.2 现实挑战53-55
  • 第四章 总体战略55-59
  • 4.1 指导思想55
  • 4.2 基本原则55-56
  • 4.2.1 产业创新优先的原则55
  • 4.2.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原则55
  • 4.2.3 创新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55-56
  • 4.2.4 创新资源有效集聚的原则56
  • 4.3 发展目标56-57
  • 4.3.1 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56
  • 4.3.2 开放创新示综合示范区56
  •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56-57
  • 4.3.4 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57
  • 4.4 实现路径57-59
  • 4.4.1 构建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57
  • 4.4.2 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方式57
  • 4.4.3 建立多元管理与运行机制57
  • 4.4.4 重构与优化创新型空间结构57-59
  • 第五章 路径一:构建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59-63
  • 5.1 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59-61
  • 5.1.1 加快支柱产业高端化59
  • 5.1.2 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59-60
  • 5.1.3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级化60-61
  • 5.2 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61
  • 5.2.1 加强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链延伸61
  • 5.2.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61
  • 5.3 创新产平台建设61-62
  • 5.3.1 优化产业平台结构61-62
  • 5.3.2 完善产业平台发展机制62
  • 5.4 小结62-63
  • 第六章 路径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方式63-69
  • 6.1“产业结构”导向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63-65
  • 6.1.1 人才引进机制63-64
  • 6.1.2 人才培养机制64-65
  • 6.2“创新驱动”下人才创业基地建设65-66
  • 6.2.1 以“产业园”为载体的人才基地建设65-66
  • 6.2.2 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人才基地建设66
  • 6.3 创新人才工程建设66-67
  • 6.3.1 构建创新领军人才高地66-67
  • 6.3.2 培育创新型科技团队67
  • 6.3.3 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67
  • 6.4 小结67-69
  • 第七章 路径三:建立多元化管理与运行机制69-73
  • 7.1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69-70
  • 7.1.1 建设创新型政府69
  • 7.1.2 协调创新主体与政府的关系69-70
  • 7.2 完善多元化创新生态环境70
  • 7.2.1 建立创新生态文明促进机制70
  • 7.2.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70
  • 7.3 建立政、学、企“协同创新”机制70-72
  • 7.3.1 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保障机制71
  • 7.3.2 建立学校层面的自我调节机制71
  • 7.3.3 建立企业层面的内在需求机制71-72
  • 7.4 小结72-73
  • 第八章 路径四:重构与优化创新型空间结构73-82
  • 8.1 布局原则73-74
  • 8.1.1 遵循产业布局原则73
  • 8.1.2 产业集群发展原则73
  • 8.1.3 土地集约利用原则73
  • 8.1.4 区域生态安全原则73-74
  • 8.2 总体布局74-78
  • 8.2.1 双核驱动——建设创新引领示范基地74-75
  • 8.2.2 两轴三带——优化创新产业布局廊道75-76
  • 8.2.3 多点支撑——统筹发展创新载体建设76-77
  • 8.2.4 内融外联——构建开放融合创新平台77-78
  • 8.3 战略重点78-81
  • 8.3.1 创新产业发展空间78-80
  • 8.3.2 打造环太湖“创新走廊”80
  • 8.3.3 统筹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80-81
  • 8.3.4 加强“众创空间”平台建设81
  • 8.4 小结81-82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82-84
  • 9.1 研究结论82
  • 9.2 研究不足82-83
  • 9.3 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87
  • 图表目录87-89
  • 致谢89-90
  • 作者简历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蔚;;转型升级推进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5期

2 吴晓波;吴东;;论创新链的系统演化及其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12期

3 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4 甄峰,顾朝林;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5 王富臣,钱小玲;城市空间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维度[J];华中建筑;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803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803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