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交互耦合关系 耦合协调度模型 协调发展类型 京津冀
【摘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首先构建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物理学耦合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1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在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中,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3种不同贡献份额所得出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模型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的影响很小;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类型;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时空动态耦合规律,采取恰当的区域发展政策和适当的城市发展战略,对进一步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交互耦合关系 耦合协调度模型 协调发展类型 京津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7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027)
【分类号】:F299.2;X22
【正文快照】: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已成为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9.9%,经济规模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世界第二位[1]。然而快速工业化根植于能源的巨大需求和消耗,快速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2 王振波;方创琳;王婧;;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3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4 孜比布拉·司马义;苏力叶·木沙江;帕夏古·阿不来提;;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5 陆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22期
6 方创琳;耗散结构理论与地理系统论[J];干旱区地理;1989年03期
7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8 王应明,傅国伟;运用无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J];控制与决策;1993年01期
9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10 乔标;方创琳;黄金川;;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3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谢贤健;;沱江流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陈磊山;;连云港市快速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6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7 郇恒飞;焦华富;曹阳;;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10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卫;陆立娟;王莉;;基于矩阵运算的配送中心动态选址问题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亚力;彭保发;;新世纪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其综合效益的对比分析[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德峰;;一类偏好信息完全不确知的多属性决策方法[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宋光兴;杨槐;;多属性决策研究综述[A];2000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昕;海洋灾害补偿基金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菁;矿区系统REESM可持续发展仿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丽丽;浙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鹏;基于模糊物元的中小型水电站增容改造方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许慧;泰安市绿色GDP核算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晶晶;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尚;地方矿区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李卫锋,蒋依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马国瑜;专家综合评判方法[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4 童玉芬;李若雯;;中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刘耀彬;;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7 李月辉,胡志斌,肖笃宁,仲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沈阳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8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9 徐涵秋,陈本清;城市热岛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探讨——以厦门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10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卫东;区域国土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岚;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张明媛;城市复合系统承灾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怀宇;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晓春,李杰,张相敏;植树造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J];天中学刊;2000年02期
3 蔡平;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初探[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开创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7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8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9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10 张晓;;切莫变西部大开发为生态环境大破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中 杨富伟 唐宪;西峡县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3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5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6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8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9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10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887778.html